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e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类由感染、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增殖、活化,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导致多器官系统爆发性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持续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发病年龄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以儿童多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两大类。恶性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MAHS),属于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一种,发病率较低,多见于成人,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MAH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原因与肿瘤负荷增高或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有关。MAHS可以分为肿瘤诱发和化疗相关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除了恶性肿瘤本身的症状外,还有HPS的相关症状,由于HPS症状比较严重,甚至会掩盖恶性肿瘤的症状。其治疗具有个性化和阶段化的特点,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关于MAHS以成人报道为多,儿童报道相对少见,且多为个案,本研究回顾性综合分析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近6年来收治的24例儿童MAH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转归,旨在引起儿科医师对本病的重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生存率与治愈率。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7年0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收治的24例恶性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生存时间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儿中,发病年龄为1岁6个月-15岁6个月不等,中位年龄为4岁4个月,男性15例(62.5%),女性9例(37.5%);11例(45.8%)为肿瘤诱发的HPS,13例(54.2%)为化疗相关的HPS。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17例(70.8%)、淋巴瘤6例(25%)、神经母细胞瘤1例(4.2%)。前三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24/24)、呼吸系统症状(91.7%,22/24)、肝肿大(55.2%,13/24),其余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有脾肿大(50%,12/24)、浆膜腔积液(45.8%,11/24)、淋巴结肿大(41.7%,10/24)、皮肤黏膜出血(25%,6/24)、黄疸(12.5%,3/24)、神经系统症状(12.5%,3/24)。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为血细胞减少(100%,24/24)、血清铁蛋白升高(91.7%,22/24)、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87.5%,21/24),其他实验室异常依次为CRP水平升高(79.2%,19/24)、骨髓吞噬现象(70.8%,17/24)、肝功能异常(62.5%,15/24)、纤维蛋白原降低和/或甘油三酯升高(54.2%,13/24)、EB病毒DNA定量增高(8.3%,2/24)。22例患儿参照HLH-04方案给予治疗、2例放弃治疗。24例患儿中死亡18例、存活5例、失访1例,生存时间3天至2年4个月不等,中位生存期28天。研究结论1、儿童MAHS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最为常见。2、化疗相关的HPS不仅限于强化治疗阶段,在维持治疗阶段同样需提高警惕。3、对于EBV-HPS的患儿,如若给予HPS及抗病毒治疗后效果不佳、病情易反复,应进行基因筛查排除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同时高度警惕是否存在隐匿性淋巴瘤。4、MAHS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对于初始治疗应针对HPS还是恶性肿瘤,或是两者同时兼顾,目前暂无定论。由于基础疾病、疾病阶段及其严重程度、遗传背景以及个体的药物反应等各不相同,其治疗方案亦具有个性化和阶段化的特点,需适时监测和评估,不断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