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苏州市区西北的千年古镇浒墅关为研究对象,以近代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清末以来蚕桑业的盛衰变迁为线索,描述了浒墅关镇蚕桑业一个多世纪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其盛衰变迁的内外因素,以及由蚕桑业盛衰而引起的浒墅关镇产业结构的变化。浒墅关蚕桑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1840-1911)、民国时期(1911-1949)、建国后(1949-今)。晚清是浒墅关蚕桑业的起步时期,主要以农民养蚕缫丝为主;民国时期是浒墅关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建国后的浒墅关在经过蚕种场生产的黄金期后逐渐走向衰落。本文对浒墅关蚕桑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浒墅关镇在运河机能丧失后,即太平天国战争后,经历了一场市镇经济衰落的危机。以往,浒墅关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主要区位优势和发展动力的典型流通型市镇,在榷关被毁、海运迅速发展、运河机能丧失的情况下,浒墅关镇在此后的百年中经历了一个转型时期,而其中蚕桑业特别是蚕种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上海和无锡迅速发展成为缫丝工业中心,沪宁线上紧邻无锡金匮的浒墅关镇也开始逐渐出现蚕桑业。浒墅关的蚕桑发展主要靠的是优良蚕种的引进和科学养蚕法的普及,其中,省立女子蚕桑学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女蚕校的师生到周边地区指导农户养蚕缫丝,推广新蚕种。此外,蚕校毕业生创办的蚕种场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蚕种,彻底代替了过去农家的土种,使养蚕和缫丝的效益大大提高。在女蚕校和蚕种场的带动下,不仅浒墅关的蚕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太湖周边地区的蚕桑业也逐渐开始转型。广大农户由过去的出售生丝转而为出售生茧,为无锡、上海等地的缫丝工业提供了原料。民国时期乃至90年代之前,浒墅关的蚕桑业非常繁荣。以女蚕校和蚕种场为蚕桑业发展动力的蚕种行业一直是市镇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环,围绕蚕种业产生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