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S小麦育性遗传效应及其恢复基因的QTL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筛选可用于MAS的分子标记,并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同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同时以BNS/山农055525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其育性恢复基因进行QTL分析。   本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 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多基因遗传率为4%-11.6%,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为8.8%-23.6%。BNS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因子的影响较大,F2自交结实率及遗传参数因年度间的温度不同而异。2对主基因对育性的遗传影响较大,其加性效应远远大于显性效应。因此,在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过程中可以进行早代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2)构建了包含133个分子标记位点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包含25个连锁群,总遗传长度为2020.4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2cM。其中A、B、D染色体组所含标记分别为46、57、30个,覆盖长度分别为597.22cM、1032.64cM、13.02cM,平均距离为12.98cM、18.12cM、13.02cM。在21条染色体中,3B标记位点最多,为20个,标记位点间的平均距离为11.6cM;1A标记位点最少,仅为2个,平均9.5cM。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中共包含18个显性标记位点,115个共显性标记位点。偏分离位点为45个,占位点数的33.8%。   (3)利用Icimapping软件在LOD值>3时共检测到与BNS育性恢复基因相关性状QTL62个,贡献率为0.05%-53.03%,分布在1A、1B、2A、2B、2D、3B、5B、7B染色体上,育性恢复基因主效QTL定位在5B、7B染色体上。其国内法结实率相关QTL为qNSR7B-4、qNSR5B-14,与国际法相关的QTL为qISR7B-4、qISR5B-15,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9.1%、35.8和10.1%、20.8%。与最近的分子标记位点Xgpw113、Xgpw2059的距离分别为4cM、15cM和4cM、14cM。
其他文献
本文对搜集到的43份嗑食型向日葵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初步确定嗑食型向日葵的核心种质为云南大理农家种、赤葵2号、承德围场农家种、山西朔州平鲁区陶村乡农家种、扎鲁农葵一号、赤峰松山区农葵、三道眉、益民大白花葵、星火葵花、西安高岭农家种、H4、DK119、LD5009;利用100戈瑞,150戈瑞,200戈瑞三个辐射剂量的60G。伽马射线照射食葵种子,诱发其变异,结果表明,100戈瑞照射食葵风干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