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海寰(1842—1926),字镜宇,一字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年号惺斋。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1870年10月至1894年4月先后在兵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1894年4月被任命为江苏镇江通海道员,直到1897年10月卸任。在此期间还担任过苏松台道。1897年10月,因其处理外交事务得光绪帝欣赏,奉命出使德国,兼任清政府驻德国和荷兰外交公使。1901年奉旨回国,继续从事外交事业。官至外务部尚书兼参与政务大臣。1903年,组织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民国时期,担任中央政府高级顾问。吕海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时,他先后负责过美国股和俄国股事宜。1897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为驻德国公使,并兼任清政府驻荷兰公使。1901年,奉旨回国,结束出使德国使命。驻德期间,其外交事业达到鼎盛时期。此时,国内发生了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此,他不辞劳苦,在“惩凶”、醇亲王访问德国、东南互保、《辛丑条约》条款等问题上多次通电清政府,并主动与德国外务部交涉,妥善处理了这些问题。甲午战后,德国不断扩展自己在山东的筑路权和开矿权,他建议清政府允许德国在山东筑路,但是要订立专条限制德国在山东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教务问题是其一生较为关注的问题,他对教务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任江苏通海道和苏松台道时,其比较出色地处理了地方教案事务。从此,他以善处理外交问题,而闻名于国内。驻德期间,他向清政府提出了设立教使、制定教规教律、直接与罗马教皇交涉等建议。在荷兰虐待南洋华人问题,向荷兰提出了在南洋设立领事保护华人的要求。荷兰最终答应了其要求。归国后,吕海寰被任命为商约大臣,同盛宣怀一同负责商约谈判。加税免厘问题,是商约的根本性问题,西方各国要求值百抽五,清政府要求值百抽十五。在吕海寰和盛宣怀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双方达成了值百抽十二点五的协议。面对边防危机的日益加深,他要求清政府收回东三省、开放东三省并保护东三省之主权。在西藏问题上,他上书清政府,加强对四川等地的控制以保护西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