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结构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带来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1978年以来,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起点低、基础差到增速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18年来的40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最初的1.7亿人增长至8.3亿人,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2%提升41.66个百分点至59.58%,达到年均1.042个百分点的增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带动力量的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发展高地。城镇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化及城镇要素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得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企业和相关投资主体将选择最佳区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生产要素、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上下游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其次,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只有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其短板,加强弱项才能带动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成为国家关注城镇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优化调整更是为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为研究主体,一是因为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二是四川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缺陷、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对于全面促进四川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带五区”的四川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通过剖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试图探索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以城镇空间密度、规模、形态为三条主要线索,科学判定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通过城镇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分析及空间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及主要缺陷;探索确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以培育新兴增长点为动力、以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为支撑、以网络布局合理化为目标,构建开放合作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首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整理得出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从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态势,并通过空间结构点、线、面、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缺陷;最后,搭建以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框架,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试图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上进行探索,研究视角扩展为四川省范围内21市州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分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找出当下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框架,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探索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培育新兴增长点、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网络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