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是流行在北方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小戏系统。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地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发源地,因此得名,沁源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康、乾时期,盛行于道光、咸丰年间,广泛流传于沁源县及沁河流域的民间小调,后传唱到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地。沁源秧歌经抗日战争的洗礼由民间小调发展成为地方小剧种。沁源秧歌剧目众多,但流传至今的曲调仅余170余调。后由歌、乐、舞结合的“花鼓秧歌”和“散板秧歌”发展成为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唱、合唱、表演唱。歌词大多反映男女爱情、日常生活等内容,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加入少量对白,加入简单道具与服装,人物也具有了典型化特征。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大肆侵占沁源,抗日政府组建“绿茵剧团”结合当时时政,宣讲当时政府抗敌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标志沁源秧歌作为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时的沁源秧歌成为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各文艺团体学习的榜样。虽然沁源秧歌已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沁源秧歌的生存现状也遭受了极大的考验:生存环境恶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观众的流失;剧团资金短缺、缺少精品节目。由于传统戏剧对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在沁源秧歌的发展、保护等问题上缺乏应有的研究意识。本文在对资料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运用戏剧戏曲学基本理论,从沁源秧歌的发展历史、剧目研究、演出团体及演员、艺术特点、秧歌现状与保护措施等方面着手,对这一具有濒临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较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