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国家级和省级共879项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四川省非遗资源旅游开发的内外优势进行探析。依据四川省非遗资源的历时演绎和共时现状,探索四川省非遗的兴衰演变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结果显示:第—,从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在数量上,四川省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体呈现“六起六伏”的变化特征,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原始社会、周朝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朝时期及清朝达到高峰,而在夏朝、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三国两晋时期、元朝时期和民国时期形成低谷;在类型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四川省各类型的非遗数量存在差异,总体上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美术这几类非遗为主,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类非遗数量相对较少。第二,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在数量上,四川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两轴两心”的空间格局,即形成岷江—长江集中分布轴、嘉陵江离散分布轴和以凉山州和达州市为中心的密集中心;在类型上,各类型的非遗空间分布情况也不一致,其中传统技艺类形成“一主一副”空间的格局,即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一级中心和以沱江流域的自贡、内江为中心的二级中心;传统音乐类在空间上成带状分布,即形成横跨川西北高原—成都平原—川西南山地的强集中分布带和跨川东北-成都平原-川东南的弱分布带;民俗类非遗在空间上形成横跨川西北—成都平原—川西南山地的的集中分布带;传统舞蹈类非遗形成“双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即形成以甘孜州、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为中心的两个极核区和以成都、攀枝花、遂宁、雅安、达州为中心的多个次级密集区;传统美术形成“一轴一心”的空间格局,即形成以岷江—长江集中分布轴和以遂宁为中心的沱江流域集中分布中心;传统戏剧类非遗在空间上形成了两轴分布的空间格局,即沿嘉陵江的集中分布轴和以岷江-长江为中心的离散分布轴;民间文学类非遗在空间上形成“双核一心”的空间格局,即以凉山州和汶川县为中心的极核区,和以达州为中心的密集中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呈“一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和分别以绵阳、达州、广安、泸州为中心的多个高值中心;传统医药类非遗和曲艺类非遗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单核中心。第三,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四川省非遗的空间分布呈向地貌的两个极端集聚、具有强亲水性、沿交通干线分布和向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端集聚的特征。第四,立足非遗旅游开发角度,结合四川省非遗时空分布特征、非遗资源内外优势结果,提出不同区域的旅游开发模式。其中成平原非遗旅游区采取主题公园及非遗节的辐射带动模式;川东北非遗旅游区采用延伸非遗旅游产业链模式,发挥大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川西南非遗旅游区采用打造精品非遗旅游项目模式,打造凸显区域特色或文化主题的精品项目;川西非遗旅游区采用民族节日庆典及民俗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充分展现异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