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人研究两宋时期杂剧,常冠以北宋杂剧、南宋杂剧、金杂剧等诸多定语进行限定,之所以要进行语义限定,是因为两宋时期杂剧形态发生了诸多变化。而这些杂剧形态变化背后的原因,由于宋代戏曲文献资料匮乏,至今尚未得到深入揭示。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文献考证、戏曲出土文物收集等方法,共辟“宋杂剧地理分布与形态演化研究”、“宋杂剧伴奏乐队研究”、“宋杂剧旦脚研究”、“两宋宫廷宴飨对两宋宫廷杂剧形态演化的影响”、“从宋云韶部舞旋色考察大曲与宋杂剧的融合”以及“宋杂剧艺人与南戏体制形成之关系”六章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提供有别于以往的宋杂剧分期方式、辨明杂剧伴奏功能、证明杂剧旦脚出自大曲、考证舞旋在杂剧与大曲融合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宦裔“二字揭示南戏创作主体及体制渊源等方面。首章统计现有的两宋杂剧文献,可以发现宋代杂剧大约经历了三个百年发展期:北宋太祖至北宋仁宗(960-1063)、宋英宗至南宋高宗(1064-1162)、南宋孝宗至南宋理宗(1163-1264)。前期宋杂剧以河南汴京为中心向北发展,以肢体动作、语言插科打诨为表演特征。中期宋杂剧传统演出圈由河南迁到了杭州,出现了五个传统脚色,伴奏乐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后期产生了山西与杭州两个杂剧戏剧圈,在戏剧脚色方面旦脚也开始加入进来。伴奏乐队与旦脚两大元素的加入是杂剧完成了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华丽转身的关键点。本文专辟两章对两宋杂剧伴奏乐队以及宋杂剧旦脚起源问题加以研究。北宋时期杂剧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乐队伴奏的,直到北宋末期河南温县西关墓杂剧及乐人砖雕的出土,才证实北宋杂剧伴奏乐队的存在。结合目前出土文物与史料文献,可知伴奏乐队在北宋时期杂剧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只在北宋杂剧的各段表演开始与结束时起衔接作用。到了南宋,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南宋时,伴奏乐队在上下场作乐断送,断送可能有辞,虽从功能上说此点与北宋杂剧无异,但与北宋时期相比,伴奏乐队与杂剧演员唱和、互动更多,关系更紧密。并且杂剧内容与断送乐曲风格讲究搭配。众多戏曲出土文物显示,宋杂剧伴奏乐队以打击乐器与管乐器为主,就具体乐器而言,觱篥居首,杖鼓、大鼓与拍板次之。宋杂剧旦脚源起于大曲,此说徐筱汀、刘晓明、黎国韬等前辈已有共识。旦脚即在舞台上展现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不论是男扮女子之装旦,还是女子作旦,都是如此。如果演出的故事中有重要的女性形象,那么舞台上就应该有旦脚的出现。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将《武林旧事》中记录的280本官本杂剧段数,根据已经考证出的有重要女性形象的段数悉数列表,求出的数据显示,演出时含有女性形象的杂剧和曲类居首,它占所有含女性形象杂剧数之68%。和曲类中,含演出时含女性形象的杂剧又以大曲类为重,大曲中含女性形象的杂剧数量占和曲类含女性形象杂剧数量78%。所有数据都指向大曲类杂剧段数,宋杂剧旦脚与之渊源之深由此可见。“以歌舞演故事”之“歌”(旦脚)得到了解答,那么“舞”又从何而来呢?大曲之舞旋给了答案。大曲与杂剧结合路径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大曲舞旋角度考证,主要原因是难以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宋云韶部提供这样的研究契机。宋云韶部承奏大曲,却未配备舞蹈演员,那么演奏大曲时谁人承舞?通过史料与戏曲出文物双向考证,得出宋杂剧演员是云韶部演奏大曲的主要承舞之人。云韶部通过大曲舞蹈表演,机缘巧合地将谐谑、故事、歌舞齐集于一体,其小巧的规模、特殊的人员性质使其乐部内部更具稳定性与融合性,这种稳定性与融合性反过来又给宋杂剧(滑稽戏)向和曲杂剧演变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南宋云韶部废置,这种演变在北宋末期可能就渐趋完成。探讨完宋杂剧形态演变内部原因之后,其演变之外部原因也应该一起纳入考量,因为宋杂剧演出环境对其形态演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宋杂剧承继唐五代滑稽戏,宫廷是其重要演出场所之一。宋代杂剧演出体制受宋代宫廷宴飨规格影响甚深。文中将宋宫廷宴飨分为曲宴、外使御宴与大宴三种,将宋杂剧演出纳入此三种规格宫廷宴飨中考量:曲宴氛围轻松,礼制约束少,宋杂剧常以滑稽调笑形式出现;外使御宴体现国威,对宋杂剧有着更高要求,尤其是其词文部分,引出杂剧词雅化一题,拉开了文人为杂剧撰词的序幕;大宴礼节多,乐次排当严谨,参演伎艺众多,杂剧由单纯滑稽讽谏转向兼收舞蹈、大曲之长。这一过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杂剧优伶在掌握大曲、舞蹈、撰写剧本的基上,在宋室大宴这一特殊环境要求下渐渐完成的。在完成宋杂剧形态变化内外两大因素讨论后,尾章从人的角度(宋教坊乐人,尤其是宋教坊杂剧伶人)研究南戏兴起之原因。通过讨论《张协状元》中“宦裔”一词指向出发,认为“宦裔”当属当时教坊乐人及其后裔。因为宋教坊乐人不仅具备“宦裔”之身份,而且还具备温州杂剧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宋教坊乐人大规模流落民间的时间恰好与南戏发生之时间相吻合。其中,宋教坊杂剧伶人在人员数量与技能匹配度上较其他教坊乐人更具优势,故南戏之兴起与宋教坊乐人,特别是宋教坊杂剧乐人关系深远。通过分析宋杂剧地理分布状况,了解宋杂剧乐队伴奏功能,证明了杂剧旦脚来自大曲之但儿。通过对宋代云韶部舞旋的研究,探究到宋杂剧与大曲融合之路径。宋代宫廷宴飨规模影响宋代杂剧演出方式与体制,宋教坊乐人、尤其是教坊杂剧乐人在脱离宫廷供养流落民间时,凭借自身优势与所掌握技能,成为南戏初创期主要人员。以上研究内容,对宋代杂剧形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