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中的国有企业问题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管辖豁免中的特殊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探讨。首先因为这是一个理论难题,国家豁免作为一个公法权利,只能由公权力的主体才能享有,比如国家,而国有企业,一方面具有公法主体的性质,因为它往往由国家注资,由国家掌握股权,并且与本国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的企业;而另一方面,在现代公司理论中,公司又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私法主体。那么这样一个兼具公法和私法双重性质的主体,能否享有公法上的国家豁免权?它与国家豁免权的相互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一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能否享有国家豁免权的态度,关系到跨国贸易的开展,并会影响到本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因此,从立法司法实践角度来探询各国对于“国有企业与国家豁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做法,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因为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而在国际贸易中广受诟病,甚至致使我国政府被外国主体滥诉,造成了很负面的国际影响。2004年《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管辖公约》出台,为解决国家豁免问题提供了重要蓝本的同时,也对我国提出了重要的挑战,作为公约的签署国,我国有必要尽快对此问题的世界通行做法进行研究,对国内法进行修正,以与国际接轨。在以上两个大背景之下,本文从国家豁免问题中的国有企业为切入点,尝试对国有企业与国家豁免主体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国有企业能否成为国家豁免的主体;国有企业与国家豁免主体之间的相互责任关系,仔细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并结合国际公约和学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对此问题的国际主流观点,并将此观点用于对我国“国企改制”以及立法提出改进意见。本文认为,基于独立主体的身份,国有企业不能成为国家豁免的主体,不能享有国家豁免权,除非是在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职能;另外,对于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责任关系,对于国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在国家因为豁免权而无需承担责任的时候,不应当由国有企业来为国家行为买单,这也是源于国有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除非,这种做法将有违于公平原则,例如国有企业实质上是被国家的控制,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揭开公司面纱”的途径,来要求国有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对于国有企业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国家的豁免权不会受到影响,无需为国有企业负责,除非有违公平原则。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国有经济占较大比例的贸易大国,应当以国际主流的“独立主体”观点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以实现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真正分离,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他文献
《医心方》30卷,共986篇,是我国唐宋以前中医学文献资料的汇编。其作者为日本人丹波康赖,是东汉灵帝的第十三代孙,因避战乱,迁居日本。《医心方》在日本被奉为国宝,在我国也同样颇
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这一重要内容在国内学界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霍克海默以捍卫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姿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地区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个地区一体化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有些
民事诉讼质证权是民事诉讼主体的一项基本的诉讼权利,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必不可少的一道屏障。质证程序是法庭认定证据的必要前提,不仅是当事人获取正义的程序保障,也是法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结构现实主义中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2001
《侵权责任法》第41条规定的“损害”是否包括缺陷产品自损,在理论界引发巨大争议,而立法上的含糊其辞也造成了司法实践上的混乱。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考察,大多数国家的产品
知识分子研究是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知识分子作为富于公共关怀和道德良知的社会群体,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超越性价值规范的责任,也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创立者、传播者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