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典型沿海城市(T市)的调研,利用该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该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素,其他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针对该市社会发展和工业特征,采集7类典型污染源,共计38个源样品;根据实地调研,布设6个采样点位,获得T市四季度的环境受体样品,共计840多个。分析污染源和受体中PM2.5的19种无机元素、8种水溶性离子、2种碳组分和16种多环芳烃,研究PM2.5的污染特征。利用CMB模型进行PM2.5来源解析,为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PM2.5污染特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据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长三角地区典型沿海城市(T市)PM10和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颗粒物与温度、气压不存在相关性,与相对湿度、风速、能见度存在负相关性,与NOx、SO2和CO具有良好相关性。T市PM2.5/PM10的比值大于邻近城市(温州市和宁波市)。(2)T市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道路尘以有机物(OM)、Ca、Si等为主,土壤尘以Si、Al、Fe、OM为主,煤烟尘以Ca、EC、Si、SO42-等为主,冶金尘以Fe、Ca、OM为主,垃圾焚烧尘以OM、Ca、EC为主。该市PM2.5浓度为工业区>城区>背景点。环境受体PM2.5中OM含量最高,占23.8%;其次是SO42-、NO3-和NH4+,分别占15.6%、15.0%和11.4%。根据环数分布、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该市PAHs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成年人和儿童的ILCR的年均值分别为8.02×10-7和5.61×10-7,与日常活动风险水平相似。(3)T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占23.9%),其次是机动车尾气(21.4%)、扬尘(19.4%)和燃煤(12.1%),其他源占23.3%。根据该市PM2.5源解析结果,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工业生产、燃煤、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等提出合理的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