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翻译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而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又是翻译中国文学的重难点。本文的文化专有项特指有含义的专有名词,即与习俗、制度、宗教、成语等有关的词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双语作家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以前学界对林氏英文作品的研究大多限于《京华烟云》,而对其姊妹篇《风声鹤唳》关注较少。该小说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在国内外都获得很大成功。比利时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该理论重新阐释了翻译过程,认为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与顺应的过程。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不再把翻译仅仅视为语言代码的转换过程,而视作动态顺应的过程,时间、空间、交际双方、语言结构及翻译活动中的其他因素被纳入到翻译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以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成分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及顺应的动态性三个方面探讨《风声鹤唳》中的文化专有项的文本处理方式与目的。本文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维度对林语堂《风声鹤唳》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例证分析,发现林语堂采用的是读者取向的翻译方法,采用音译、直译、意译、套译等翻译方法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了灵活的文本处理。但这种改动并非随意,而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意在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林氏在处理小说文化专有项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有三项发现:第一,在翻译《风声鹤唳》中的文化专有项过程中,林氏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套译等灵活的翻译方法处理文化专有项,译文传递了原文的主旨大意和精神,而非对原文逐字翻译。既表达了原文的贴切意思,又让西方读者读来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第二,林语堂根据小说目的语读者群情况灵活做动态顺应。启示译者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群情况,随时进行动态调整。第三,顺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翻译的广度,对翻译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认为翻译过程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更要把文化层面纳入其中。笔者认为译界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对待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