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紫外激光制作的微光纤传感器及系统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goodcar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纤传感器由于具有抗恶劣环境能力强、无源、可远距离遥测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传感器领域的主流方向之一,同时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地震监测、重要设施安全监测、电力工业和医学化学领域等。本博士论文在深紫外激光制作的微光纤传感器及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已获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总结如下:一、在新一代微光纤珐-珀干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1)研究了157nm深紫外激光脉冲微加工光纤的工艺,实验表明该激光微加工系统可以实现光学镜面量级的微加工,为微光纤传感器的高质量制作奠定了工艺基础;(2)首次应用157nm深紫外激光微加工成功制作出目前世界上光学性能最好、工作温度最高(800℃)的微光纤在线珐-珀应变传感器(已被国际上多次转载报道),可望在航空航天、能源工业等环境十分恶劣的极端条件下使用,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温下应变精确测量的世界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3)首次在国际上发明了封闭型微光纤珐-珀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工作在800℃下,对温度不敏感,常温下无需温度校准。作为应变传感器时,静态应变灵敏度为~0.304mrad/με,动态应变灵敏达~20nε/Hz1/2;作为压力传感器时,具有高达99.9975%的线性度。同时,提出了基于封闭型微光纤珐-珀传感器和长周期光纤光栅组合的温度与应变同时测量方法。(4)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基于157nm激光微加工的对比度调制型的微光纤珐-珀折射率传感器结构,该传感器具有温度不敏感性,能够测量大于1的任何折射率,线性工作范围内具有~4×10-5的分辨率。具有宽测量范围、高分辨率、制作简单,低热敏性、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能力、可靠性高等优点,能够实用。(5)提出了一种相位型微光纤珐-珀折射率传感器新结构以进一步提高折射率测量的分辨率,这种新型传感器在折射率测量中获得高达1130nm/RIU的灵敏度,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线性度好、体积小、温度交叉敏感度较小等优点,使其在化学和生物传感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以上创新性工作不仅丰富了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体系,而且为研制新型微光纤传感结构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可望解决光纤珐-珀传感器的批量制造问题,从而为微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在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基于拉曼和掺铒光纤混合放大光纤激光器的长距离FBG传感系统,分别实验演示了50公里和100公里的长距离传感系统,在50km范围内,FBG传感器的光学信噪比高达~60dB以上。(2)提出了基于先进算法的FBG传感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如MUSIC算法和特征量分解谱估计算法。以上工作为低成本实现长距离的准分布式FBG传感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可用于铁路、输油(气)管道、海岸线、边防线等的长距离安全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唐代女性创作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表现出独特的风貌第一,唐代女性创作主体身份复杂,人数众多。第二,唐代女性创作体裁以诗文为要,变诗出词。第三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手术室为重要临床科室,除担负各个手术科室的手术配合工作,还承担着实习生的带教任务。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将手
联合作战的本质是诸多作战系统的无缝链接和力量融合。推动联合作战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营造好联合作战浸润成长的联合文化。没有建立起这种文化,或者这种文化没有被贯
报纸
多球壳菌素是前期鉴定出的一种抗衰老活性小分子,为了较全面理解多球壳菌素的抗衰机制,本研究利用模式生物芽殖酵母为材料,借助DNA Microarray技术、生物信息学手段并结合相
微生物发酵过程是生物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随着发酵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量是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过程参数,直接影响着发酵过
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对生命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国土部网站显示,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土部、中央编办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将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
存在临界状态是颗粒材料的一个重要特性。基于孔隙胞元的颗粒离散元方法对二维颗粒体进行双轴加载数值试验,在详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从微观几何组构的角度揭示了临界
针对高能职业院校工科专业技能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分析高职工科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的原因,提出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