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主要的旱作农业区,产量低而不稳定,而且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该区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和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紫花苜蓿是该区发展草地农业的重要牧草。刈割是紫花苜蓿的主要利用方式,但该区传统的刈割利用方式限制了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稳定和提升。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对不同刈割时间、刈割留茬高度和刈割频率下紫花苜蓿草产量、饲草粗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探明不同刈割利用方式下下苜蓿的生产力,找到较佳的刈割管理模式,为该区苜蓿高产、优质、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得到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在初花期、开花50%、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陇东苜蓿地上部分总产量分别是10.06、9.36、10.12和9.42t/hm2,不同刈割时间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叶产量在初花期、开花50%、盛花期和结荚期分别是4.09、2.78、3.57和2.72t/hm2。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叶和茎的粗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平均株数呈减少的趋势,但初花期和开花50%间无显著差异,后两个刈割时间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枝条数逐渐减少而基部面积增大。这表明,在初花期刈割陇东苜蓿,可获得最高的叶产量和不显著低于其他物候期刈割的地上部分总产量,饲草的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初花期刈割后陇东苜蓿再生能力更强。2)在2009年齐地面(0cm留茬)刈割和5cm留茬刈割后,陇东苜蓿产量分别为10.73和10.21t/hm2,在2010年则为11.23和10.61t/hm2,不同刈割留茬高度间没有明显差异。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下,叶和茎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且会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降低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也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刈割时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适当的留茬(如5cm)不会导致陇东苜蓿产量明显减小和品质显著下降。此外,留茬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也可以提高地表的覆盖度。3)在3周、6周和9周的刈割间隔下,陇东苜蓿的产量分别为4.62、7.93和8.18t/hm2,在后两个刈割间隔间没有明显差异。随刈割间隔的增大,茎和叶的粗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且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也下降。随刈割间隔的增大,枝条数无明显差异,而在3周刈割间隔下群落叶面积指数最低而透光率最高,在6周和9周刈割间隔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6周的刈割间隔是陇东苜蓿较为适宜的刈割间隔,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