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锂锰复合氧化物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层状锂锰氧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的难点,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的制备工艺;为了得到电化学性能更为优良的正极材料,对材料进行了掺杂改性研究.主要结果归纳如下:在制备方法方面,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LiMnO<,2>,考察了LiMnO<,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较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掺杂单一组分对层状锰酸锂性能的影响:掺杂Co有助于改善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但是LiMn<,1-x>Co<,x>O<,2>(0≤x≤0.25)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仍然衰变为尖晶石相,其相变速度依赖于钴的含量;正极材料的比容量随着Co的含量增加而下降.掺入Ni可以提高锰的平均价态,但是掺杂后的LiMn<,1-x>Ni<,x>O<,2>(0≤x≤0.1)的电化学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Ni<2+>并不能有效的降低层状锰酸锂的容量衰减.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Cr、Al元素,研究了掺杂多元组分对层状锰酸锂性能的影响:当材料的组成为LiMn<,0.7>Co<,0.15>Cr<,0.15>O<,2>和LiMn<,0.7>Co<,0.15>Al<,0.15>O<,2>时,首次放电曲线即呈现尖晶石特征,在2.0-4.5V间放电容量仅稳定在60~70mAh·g<-1>左右,循环稳定性较好.当材料的组成为LiMn<,0.6>Ni<,0.2>Al<,0.2>O<,2>时,充电曲线从第二次起在3.0V左右出现一个微小的电压平台,表明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材料局部出现尖晶石结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曲线形状没有继续发生变化,该材料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继续增加Al的含量,材料的比容量降低,稳定性提高.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了LiMn<,1/3>Ni<,1/3>Co<,1/3>O<,2>正极材料.对其进行XRD表征,证明为层状结构.其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120mAh·g<-1>以上,电压-容量曲线没有出现尖晶石特征,只是充放电平台逐渐缩短,衰减严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此基础上又掺加了另一种组分Cr.掺入适量的Cr后,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Cr的最佳含量约为1.5﹪,室温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0mAh·g<-1>,并且循环性能最好.继续增大Cr的含量则会适得其反.
其他文献
配位聚合物在材料化学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使得对具有特殊拓扑学结构和特殊性质的配位聚合物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一些有荧光性质的d10金属配合物的晶
本论文在国内外首次将氢键引入温敏性印记聚合物体系,分别合成了基于氢键和离子键作用的温敏性印记聚合物水凝胶和基于多点氢键作用的温敏性印记聚合物水凝胶.着重研究了温敏
由于ZnO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及电子转移行为,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气体传感器、催化剂、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陶瓷、场致发光电设备,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太阳能电池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车用燃料的添加剂和燃料电池的燃料.现在工业合成甲醇主要是采用高温中低压气相法,由于受热力学限制,这种方法只能得到较低的甲醇产率和一
目的:1、建立同时测定补肾通络方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2、建立高灵敏度、稳定高效的HPLC方法,测定灌胃补肾通络方大鼠血浆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的含量;3、建立AMS方法对补肾通络方中酚酸类成分丹酚酸B进行半定量分析,建立HPLC-UV方法对丹酚酸B进行准确定量。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