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越来越成为焦点问题。国有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不良资产率高、资本充足率低和银行绩效差,其根源又在于国有银行治理效率的低下。实际上,处于转型经济的我国银行体制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和不完善的外部治理机制,这些特征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一起构成中国银行业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所在。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公司治理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作为商业银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改进,但我国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时间不长,公司治理结构从建立到有效运行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目前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衡和监督机制缺失,独立董事比例偏小且人员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合理,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与绩效不对称,部分国有银行参股的金融机构高管那天价薪酬,导致行业盲目跟风,导致高管薪酬与银行经营绩效严重脱节;公司大股东控制的隧道效应和管理层控制的内部人效应明显,银行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好和风险偏好,造成不良资产数量和比例居高不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经营绩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公司治理一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构建了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着重讨论了考虑政府控制变量和外资控制变量等因素在内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紧紧围绕“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这一主线,从治理结构的微观层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问题。在全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依据我国5家最早的上市银行2004-2009年的半年度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银行历史绩效进行定量统计的趋势分析,发现随着我国银行治理结构的逐步改善,我国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在逐步提升。然后本文应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薪酬结构,财务结构,董事会规模以及资产规模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转型经济的特征和银行改革过程中的政府主导特征,本文在前文绩效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干预和产权因素,并将政府的控制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考察有政府干预的银行绩效问题。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会导致银行的低效率,削弱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有助于改善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的结论。政府控制因素和产权因素对我国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非国有控股银行比国有控股银行具有更高的经营绩效。独立董事的数量与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没有相关性,但是董事会规模对我国银行的绩效有显著影响。外资持股因素对我国银行绩效影响不显著。另外,反映我国银行经营者风险偏好的财务结构和激励动机一致性问题的资产规模对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最后分别从股权结构和产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员的数量与结构选择,财务风险偏好与公司规模偏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