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山是一种特殊的生境,有着与土山森林生境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悬崖峭壁多,植被覆盖度低,缺少地表径流等特点。那么,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动物如何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我们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42’28"-107°4’54E,22°13’56"-22°3’39"N)选择两个猕猴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以姿势姿态行为和对支持物利用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其姿势姿态行为和对支持物利用的因素,探讨猕猴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乔木是猕猴最主要的支持物,其次为灌木、裸岩和藤本。猕猴主要在低层林中活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不同大小的支持物利用存在显著差异:猕猴主要在小树枝上觅食和移动,而休息、理毛和玩耍主要发生在中树枝。通过比较两群猕猴对支持物的利用发现,其在支持物的高度和大小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大群对高层林和大树枝的利用率都高于小群,这主要是其栖息地受到人为干扰程度不同造成的。2.不同性别年龄组对支持物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成年雄性对乔木和裸岩的利用率均高于其他个体,而灌木和藤本的利用率均低于其他个体。未成年猴对中层林和高层林的利用率高于成年个体,而低层林的利用率低于成年个体;未成年个体对小树枝的利用率高于成年个体,对大树枝的利用率低于成年个体,而中树枝的利用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其体重有关,较大的体重需要更稳定的支持物。3.坐、趴、躺和四足站立是猕猴主要的姿势行为,四足行走、跳跃、攀爬和搭桥是猕猴主要的移动行为;刨、双足行走、三足行走和三足往上爬仅见于大群取食农作物时。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姿势姿态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年个体坐的利用率高于未成年个体,青年猴趴和双足站立的利用率高于其他个体,成年雄性躺的利用率高于其他个体。移动行为来说:成年雌性四足行走的利用率高于其他个体,攀爬和跳跃低于其他个体。4.不同姿势姿态行为对支持物大小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坐主要发生在小树枝上;趴和躺主要发生在中大树枝上,而四足站立和三足站立都主要发生在小树枝上。不同大小的支持物的移动行为不同:四足行走主要发生在中小树枝上;跳跃在小树枝上的频率最高;攀爬在大树枝上的频率最高,搭桥在小树枝上的频率最高;而四足奔跑主要发生在大树枝和裸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