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空天飞行器技术的高速发展,速度指标已是现今发展的重要方向。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材料由于高温载荷作用,弹性模量会显著下降,进而造成飞行器外包结构刚度下降,容易引发颤振、变形等不利后果。悬臂薄壁结构是飞行器中常见的外部结构件,其具有调整位姿、提供升力等重要作用。在高温载荷下,保证飞行器悬臂薄壁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研究方法中,针对飞行器薄壁结构的刚度增强方法,大多集中于添加肋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天飞行器技术的高速发展,速度指标已是现今发展的重要方向。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材料由于高温载荷作用,弹性模量会显著下降,进而造成飞行器外包结构刚度下降,容易引发颤振、变形等不利后果。悬臂薄壁结构是飞行器中常见的外部结构件,其具有调整位姿、提供升力等重要作用。在高温载荷下,保证飞行器悬臂薄壁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研究方法中,针对飞行器薄壁结构的刚度增强方法,大多集中于添加肋板、加强筋、桁架结构等增加附加结构的方式,这种方法难以避免的增加了飞行器的质量。本课题以某导弹薄壁弹翼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化为矩形悬臂薄板,在不增加飞行器本体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作为驱动器,探究其使矩形悬臂薄板达到刚度增强效果的层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以矩形悬臂薄板为基础,结合薄板小挠度理论及Hamilton原理,推导了其振型与频率的解析解,并对后续振型和频率的控制提出指导意见。结合推导的解析解的结果,采用有限元理论推导的方式,建立了完全层合SMA的理论动力学模型,探究以智能材料SMA为驱动器时,SMA的材料参数特性及形状记忆效应对矩形悬臂薄板的刚度增强效果的具体影响形式。分析理论模型中SMA驱动器对矩形悬臂薄板刚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工程实际,以不影响矩形悬臂薄板的气动外形和总体质量为前提,设计SMA驱动器。采用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三种刚度增强目标下SMA驱动器的最优布置形式:仅提高弯曲刚度;仅提高扭转刚度;同时提高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将算法预测的SMA驱动器的最优布局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利用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刚度增强方法。首先进行了常温环境下矩形悬臂薄板刚度增强实验。以管状SMA作为驱动器,结合LMS多通道振动测试采集系统,分析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刚度提升效果;在验证了常温环境下刚度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后,结合以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预测的SMA驱动器在矩形悬臂薄板的最优布局,设计了200℃下的高温扫频实验。以石英灯阵为加热源,搭建实验平台,测试不同数量SMA驱动器对矩形悬臂薄板的刚度增强效果。最后,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及算法优化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刚度增强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布局优化算法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论文以超低轨卫星为研究对象,相较于传统卫星,其所处的轨道高度属于热层与外层大气的空间,在轨运行时受到的气动干扰力矩相对传统中高轨卫星数值偏高,对于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来说不容忽视。除此之外,超低轨代表着卫星在执行对地某固定目标侦察时其过顶时间较短,因此要求超低轨卫星具有快速机动能力。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增强超低轨卫星的姿控系统跟踪精度、加强卫星快速机动能力,论文围绕不确定性较大的干扰力矩进行观测并补偿,
薄膜结构具有发射体积小、重量轻、展开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在运行时主要受到的载荷为轨道维持时所产生的脉冲载荷、进出地影产生的热量导致变形产生的载荷。本文在国内外对薄膜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附加质量对薄膜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首先,在满足薄膜结构基本假定的条件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方形薄膜以及圆形薄膜自由振动的理论解,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计算理论分析模型,证明仿真
在两航天器近距离接近任务中,需要对两航天器的相对位姿同步进行控制。随着航天任务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相对运动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时性和高精度要求。本文以服务航天器近距离接近合作目标航天器为任务背景,建立了对偶四元数形式的两航天器相对运动方程,之后基于序列凸优化方法实现了近距离接近过程的位姿同步规划,在此基础上,设计滑模控制器对两航天器相对位置和姿态进行稳定控制。首先介绍了四元数,对偶数,
随着机械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对关键设备的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系统和部件的复杂程度不断上升,以及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运行风险与运行成本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对设备进行剩余寿命评估和状态监测。航空发动机是飞机上最重要的组成系统,该系统集成度高、结构复杂,更需要采取措施对航空发动机进行监测和维护,为航空系统提供强有力的飞行保障。为此,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日益复杂和频繁,航天器组合体在航天任务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加注、维修、清理等在轨服务任务有着重大意义,而在轨服务之前是必需的逼近、捕获、控制等多个阶段。在主星捕获到目标星之后形成组合体,控制系统模型发生改变,有理由对其进行重新建模和设计控制算法。本文针对捕获之后组合体的单星控制问题,验证了常见的无模型和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在模型参数不确定、输入受限和慢采样情况下仿真效果和实验效果
随着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地观测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多,功能也逐渐增强,可以快速地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观测任务。能够快速完成三轴机动的敏捷对地观测卫星的出现,使得任务的执行方案变得更为灵活。当多个地面目标在一定区域内密集分布时,单个卫星难以实现对全部目标的观测,需要合理地规划任务序列,以获得更高的观测收益。由多个卫星维持在较近空间区域内飞行的卫星集群,可以完成对区域内更多目标的观测,如何合理地利用卫星资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因其飞行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以及效费比高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已有不少高超声速飞行器项目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其动力学的强非线性、强耦合性、气动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部干扰等的存在,加之执行器伺服系统的受限,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系统设计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通道为控制对象,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给出了面向控制的弹性吸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推进太空探索的重要措施,其中的微观分系统承担着揭示材料和器件性能退化与失效的微观机理等任务,主要由封闭型实验设备、开放型实验设备与底层实验设备组成,而底层实验设备主要包括氦气监测子系统中的氦气检测设备与超高真空互联及样品转移平台的实验设备。为了实现微观分系统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本文以微观分系统中的实验设备为研究对象,以工业通信网络为技
随着航天发动机型号、种类的不断增加,其设计、装配等环节也呈现多样性,出现了发动机核心部件装配工艺种类繁多但对历史工艺复用性低的问题;同时,工艺设计过程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导致工艺设计周期长、效率低;而且工艺设计规范未统一,易出现参数设置错误、工艺表述不规范等问题,研究发动机核心部件装配工序智能推荐及审查技术对于提高工艺设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序列化关联规则挖掘技术,提高历史工艺方案的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航天器无法满足复杂的任务需求,因此航天任务载体逐渐向多航天器发展,分布式编队系统应运而生。同时,在编队飞行任务中,为了保证在进行同步姿态协同和队形保持时的任务精度,就必须考虑姿态和轨道的相互影响,因此本论文研究了分布式多星姿轨一体化的协同控制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分析了航天器相对运动的位姿建模问题,根据对偶四元数等基本的数学理论,建立了多星姿轨一体化的相对运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