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丁烷脱氢PT-Sn/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a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异丁烯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加上异丁烯资源严重匮乏,其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外对异丁烯日益增长的需求。研发高性能的异丁烷脱氢催化剂,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利用C4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盐酸回流和氨水沉淀两种不同方法制得氧化铝载体,考察了其对Pt基催化剂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氨水沉淀法制得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小的Pt颗粒度、更弱的酸性分布和更强的抗积炭能力,使得催化剂具有更优异的异丁烷脱氢反应性能。该催化剂上异丁烷初始转化率为56.7%,316 h后仍能达到34.7%,异丁烯初始选择性为80.0%,168 h后维持在93.5%左右。利用蔗糖裂解法制得覆炭氧化铝载体,该新型载体能显著改善催化剂的脱氢选择性和催化稳定性,为高性能脱氢催化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络合真空浸渍法制得Pt-Sn-K/γ-Al2O3催化剂,研究了Sn和K助剂对催化剂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适量的Sn助剂有利于催化剂表面“Pt-SnOx-Al2O3”结构的生成,促进了异丁烷脱氢反应和异构化反应的发生,但同时抑制了裂解反应的进行。此外,K助剂能中和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从而提高催化剂的脱氢选择性和催化稳定性。当Sn和K含量分别为1.5 wt.%和0.4 wt.%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异丁烷脱氢反应性能。该催化剂上异丁烷初始转化率为76.2%,异丁烯初始选择性为83.4%,24 h反应后异丁烷转化率和异丁烯选择性分别下降至57.2%和79.3%。  利用原位再生技术分析了催化剂在异丁烷脱氢-器内再生循环过程中的失活特征。原位烧炭再生对催化剂表面孔结构的影响不大,积炭是脱氢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而Pt烧结是再生后催化剂活性下降的根本原因。  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催化剂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反应温度和氢烃比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有较大影响,而原料气空速则无显著影响。较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80℃,氢烃比0.5∶1,原料气空速视反应具体情况而定。  利用 XRD、UV-Vis DRS、H2-TPR、NH3-TPD、Pyridine-FTIR、XPS及TG等分析手段对Cr2O3基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讨了K助剂在催化剂脱氢过程中的作用。K助剂有利于催化剂表面CrⅥ的生成,同时游离态CrⅢ物种相应减少。此外,K助剂还能调变催化剂的酸性中心,增强其抗积炭性能,从而使得催化剂的脱氢选择性和催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当K含量为1 wt.%时,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异丁烷脱氢反应性能,42 h内异丁烯平均收率为29.1%,选择性维持在90%以上。
其他文献
拟南芥镁离子转运家族成员(AtMGTs)在镁离子的吸收和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AtMGT4是其中的一员。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拟南芥过表达AtMGT4植株会产生种子增大的表型。种子大小(千粒重)是粮食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在不明显改变水稻其他农艺性状的情况下,通过遗传改良的手段提高千粒重,对于增加粮食的产量,增强粮食安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农杆菌转化方法,把Ubi::AtMGT4基因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以及渣油催化裂化工艺的发展,具有更高重油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在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固体和液体物质,如:高岭土、拟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