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各学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方针指导下,逐步探索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校正积极探索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无缝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订单班”应运而生。它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同时,对解决学生的就业难等问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订单班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订单班班级管理滞后,学生对企业缺乏认知,对企业管理有关规定无法适应,甚至排斥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等,学生的在校表现导致他们无法通过企业验收考核或者即使“忍受”订单班管理制度“侥幸”通过验收到岗后也会因无法适应企业管理而被迫离职。而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培养更青睐于订单班模式,即使社会招聘也只就管理岗位进行选拔,且明确提出985、211等重点院校的学历要求,显然中职生不具备这样的学历优势。而订单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定制”,一旦不能通过验收,学生仅靠自己的毕业生身份很难实现对口就业。为此,我们必须反思订单班培养现状,为什么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校方和企业人员单方面努力,而被培养的主体却始终处于置身事外的尴尬状况?为什么会造成订单班难以管理的困境?归根结底,是未能解决学生的组织认同问题。本研究从组织认同视角入手,以A公司订单班学生为例,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调查订单班学生组织认同现状及管理现状,分析中职订单班学生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策略。基于调查发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错位,对订单班学生实现组织认同的培养错位;学生自我角色认知固化,始终固守学生角色,缺乏合理定位和自我规划;企业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角色失衡,过分下放权利,造成订单班学生选拔基础不牢;企业兼职班主任角色失衡,使学生在校培养期间的“班导师”制度变成一场空白;学生在企业跟岗实训期间被边缘化等。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主体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的错误认知和执行是影响订单班学生组织认同的因素。本研究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中职订单班学生组织认同的促进策略。学校应积极关注就业市场需求,注重订单班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订单班学生,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在此基础上正确认知企业的期待,并围绕怎么实现企业的期待而努力;企业应积极树立主人翁角色,严格把关订单班选拔的各个环节,主动走进订单班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订单班学生和企业三方各司其职,帮助订单班学生更好地实现组织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和企业共同的行为、感知、思想和情感。将自己和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将企业发展建设的各项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自发的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中职教育与就业市场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