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下的产物,不仅被作为一项技术及运作形式对传统金融模式提供支持和服务,更是进一步做到了打破传统金融中介模式、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交易效率,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在极大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由于相关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背后积累了很大的风险。2015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文件当属2015年7月18日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严监管时代。但我国互联网金融当下仍充满风险和挑战,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联系日益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愈发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判断与之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行业,对极端风险的传递进行事先防范。本文重点研究“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回顾和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以及有关风险溢出效应的测度方法;第二,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第三,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现状进行简要概述;最后,根据研究内容确定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的代理变量,构建Vine-Copula-CoVaR模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测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证互联金融指数及申万二级银行、券商、保险、其他金融指数的2013-2019年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样本,构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依关系,进而测算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另外,本文还以2015年7月18日作为时间界点,划分出两个子时间段,分别测度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并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第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有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且呈现非对称性;第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溢出率较大,而对证券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率较小;第三,政策态度扭转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值均有显著的降低。综上,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及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可降低风险的传染性。本文创新之处,一是在于从多维的角度出发,考虑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考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二是在于对金融机构研究样本的选取上,本文不仅包含了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还纳入了对系统风险贡献度较高的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机构;三是考虑政策因素影响,对政策态度扭转前后做了分阶段研究,对比探究政策态度扭转、监管趋严前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风险溢出效应的变化情况。
其他文献
在文学研究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翻译本质上就是相关翻译人员通过文本精读对原作品的创作情感、文学价值、文学意境以及美学内涵等加以解读和诠释,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完
一个装水的木桶,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最早提出。这个理论可以应用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