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一个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性的度量标准,它既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也关系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定与手段选择。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取决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对比。目前人类每年搬运的物质总量已超过自然过程搬运物质的总量,这种对自然界进化过程的快速扰动,必将会产生对经济—环境系统短期的或长期的负面效应,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避免这个系统的功能迅速退化的办法之一是减少经济子系统动用自然物质的数量。因此,可以利用进入经济子系统的物质流作为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示踪指标。这种指标采用物理量作为单位,弥补了使用某种货币单位不易进行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可持续性程度比较的缺陷,使可持续性度量建立在自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本论文引入了物质流分析方法中区域内物质总输出(TDO)指标,其中包含生态包袱(隐藏流)和生产过程输出(DPO)也即环境包袱两项指标,首先介绍了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研究框架和主要指标,对国内外目前研究进展作了综述。随后,介绍了生态包袱和环境包袱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典型年份十年间生态包袱的变化趋势和结构组成,之后计算物质输出端产生的环境包袱并分析其环境库兹涅茨特征,进而分析其两种包袱存在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索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依据。
通过对江苏省十年间总生态包袱、人均生态包袱、单位产出生态包袱呈现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结论:江苏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以2003年为例,江苏省总生态包袱达到102.9×108t,较之1994年总增幅达到53.9%,平均年递增5.5×108t。10年间江苏省人均生态包袱介于60-140t之间,单位产出生态包袱产生量介于82.6-117.9t/万元,江苏省在省域尺度的人均生态包袱量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认为江苏省当前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其经济发展是以耗竭自身资源或其他区域的自然资产为基础的。在江苏省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挖方量、原煤和金属矿物等原材料开挖造成的生态包袱是对自然环境最强烈的扰动力量,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显著标志。江苏省废水总量为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98%以上。除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外,各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产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从1997年到2000年均有下降趋势,2000至2001年有所回升,2001之后前者波动中有上升趋势,后者趋于平缓略有下降。尽管江苏省近年来在维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朝着减量化方向发展,但绝对数量仍远远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此外,江苏省的人均GDP与污染物排放量的拟合曲线总体呈现U型+倒U型的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这与江苏省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环境治理力度以及环境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进一步反映出环境质量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可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而得到改善。
论文的最后针对江苏省生态包袱和环境包袱存在的因素,总结国内外运用物质代谢理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基础上,从构建节约型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废弃能值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消费方式、增加进口六方面,提出江苏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