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都是表现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志趣,具有很强的自传(自咏)性质。就诗歌领域而言,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缘情言志的传统,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观念极大地影响诗歌创作,诗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诗人的某些特质。从广义的角度看,如果说自咏诗是诗人吟咏自我事迹、自我情感的作品,那么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诗都可以称之为自咏诗了。自中唐白居易开始,大量出现以“自咏”为题,或题目等同于自咏,以自我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诗歌。此类以自我审视为题的自咏诗可称之为狭义的自咏诗。宋代是自咏诗的兴盛时期,比起初步发展的唐代,作者、作品数量急速提升,作者身份阶层愈加多样,诗歌内容体式也不断发展丰富,故很有必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宋代自咏诗。本文主要研究狭义自咏诗,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宋代自咏诗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学界对自咏诗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介绍前人取得的已有成果,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概述自咏诗的情况。在综合古人对自咏理解的基础上阐明笔者界定的自咏诗含义,确定宋代自咏诗的研究范畴,即宋代那些以自我审视为题,全诗着力叙写自我情感、经历,塑造自我形象的诗歌。辨析自咏诗与自传诗、咏怀诗的区别与联系,自传诗比较完整地展现作者生平经历,自咏诗则更加灵活,既可以回顾人生主要经历,也可以展现某个生活片段,抒发某一时刻的情感;咏怀诗是吟咏情志之作,自咏诗可谓是咏怀诗的一部分,比起一般的咏怀诗,自咏诗中诗人的个体形象更为鲜明。之后对宋代以前具有自咏性质的作品加以梳理,先唐时期史书中就附有自序,还出现单篇自叙文,就诗歌内部而言,《离骚》《悲愤诗》就带有自咏色彩,但还不能称之为自咏诗,到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才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自咏诗。第三部分阐明自咏诗产生因素。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感应、祥瑞符命学说受到质疑,人们越加重视自我的能动作用。朝局不稳,社会动荡,驱使诗人从关注外部事功转向保全自身、坚守品性、逍遥适意。中国传统文化看重人格品行的后天培养,促使了宋代自咏诗中的自警类诗歌的形成。第四部分分析宋代自咏诗中诗人形象。宋代自咏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对唐代有所继承,主要有年华易逝、命运坎坷的伤感形象与安贫乐道、随缘任运的豁达形象。宋代自咏诗中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人物形象,自我警醒的诗人形象比比皆是,随着外寇入侵,诗人关注家国存亡,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除了这些主要的人物形象,还有僧人与道士的自我书写,两种教派的思想差异导致诗人自我定位的不同,还有女性自我描写中崭露的反礼教束缚意识也值得关注。第五部分论述宋代自咏诗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唐代以来,由于诗人心态自然冲和,常以日常事物入诗,加之语言明白晓畅,形成自咏诗平淡朴素的风格,宋代自咏诗在延续了这一风格的基础上,又出现积极慷慨的一面。随着自咏诗的日益发展,诗体更加多样,近体、古体、骚体、赞、箴兼具,句式愈加丰富,不再是齐言垄断,而是出现了杂言,读来错落有致。自咏诗还擅长抒情叙事相结合,运用能展示自我情志的典故,增添了自咏诗的形式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