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夏中义的著作《新潮学案——新时期文论重估》(以下简称《新潮学案》)出版了,著作主要研究了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刘小枫等1980年代几位学人的文论思想。《新潮学案》问世以来,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它凝聚着一个文人学者对世纪末中国启蒙主义文论生态和走向的思考。夏中义是通过一系列个案对八十年代启蒙主义文论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从表面上看,这种专题性的个案研究显得零散孤立缺乏体系。其实,这只是作者研究和书写所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已。正是通过对几位有代表性的学人的文论思想的个案研究,著者揭示了八十年代文坛颇为壮观的启蒙主义文论思想景观。夏中义虽是在十年后才完成著作的,但毫无疑问,他以这种启蒙主义文论研究者的视角也参与了其中的对话。本论文尝试从启蒙的角度对夏中义的《新潮学案》作一个比较完整的解析。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有二,其一,从理性、感性、神性三个角度梳理和总结夏中义对八十年代文论的研究成果;其二,揭示夏中义视域中的八、九十年代启蒙主义文论思想的深刻意义和内在启示,即21世纪中国启蒙运动之路在何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通过解析夏中义对李泽厚“积淀说”的主旨内容和哲学方法论的质疑,阐述在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论中,理性为主的启蒙主义思想并不能实现对人的真正启蒙;二是通过剖析夏中义对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性格组合论"、“国魂自省论”和刘晓波的“感性个体本位说”的否定性批判,阐明在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论中,感性为主的启蒙主义思想也不能在实质意义上实现对人的启蒙;三是通过阐析刘小枫的“诗化神学”以及夏中义对基督神学的审视和研究,论述中国启蒙主义文论思想体系的第三个维度——神性维度的内涵及其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根基对人的终极关怀;四是阐释神性为主的启蒙主义文论思想对于世纪转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意义。夏中义等学人的以神性为主的启蒙主义文论思想体现和呼应了西方语言本体论、基督神学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解释学等思想,促进了中国当代文论思想的现代化进程。这对于处于世纪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