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遗产地与周边社区共生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96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遗产旅游的迅速发展,对遗产资源进行可持续保护也不断被重视,与此同时,遗产地社区作为遗产资源关键的“周边环境”也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其与遗产本身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直接影响着遗产资源的永续发展。然而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各自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不相同,随之产生一系列博弈过程,导致遗产地社区的发展滞后于遗产资源,与遗产本身无法实现均衡发展。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起源于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视角,近年来逐渐引入到旅游产业的研究中,对遗产资源与遗产地社区的互动关系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共生理论体系中的三大要素,结合扎根理论相关研究方法,对遗产保护地和遗产地社区的内涵进行解读,梳理旅游共生、遗产地与遗产地社区相关研究进展,制定乾陵景区与周边五个社区的共生模式测量表,确定乾陵景区与周边五个之间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式,探讨乾陵周边遗产地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遗产地与遗产地社区共生发展的适用机制与提高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遗产地社区是“遗产地”和“社区”两个概念的融合,指具有一定地域结构和地理空间,拥有丰富遗产资源,居住着有某种互动关系的、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一定人群的社区,这种社区是通过人为划定的特定区域。2.乾陵遗产地与周边社区的共生体系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其中主体共生单元包括了遗产地社区居民、游客和景区从业人员;客体共生单元为乾陵遗产地;载体共生单元则是乾陵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现状。而地理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则构成了整个共生环境。3.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共生模式测量表,包括5个主维度;经济共生、心理共生、社会共生、政治共生和文化共生,这5个主维度共同影响着遗产资源与遗产地社区的不同共生模式。4.通过共生模式测量表的测算,表明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会产生不同的共生模式,其中位于核心区的遗产地社区属于非对称性互惠条件下的连续共生模式;邻近区的遗产地社区属于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外围区的遗产地社区属于偏利共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5.从经济共生、心理共生、社会共生、政治共生和文化共生五个主维度对社区进行不同的提升路径分析:核心区的乾陵村着重进行对遗产的保护;邻近区的廖家沟村和西金村着重发展遗产保护与旅游的配套设施;外围区的邀驾宫村和寨子窑村着重延长遗产保护与旅游的产业链。所有社区最终均朝向对称互惠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发展,实现遗产保护地与遗产地社区的共生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习两会文件,既要领会精神实质,更要结合实际。本文从端正教育思想、 推进 素质教育;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强中西部发展;严字当头、反腐倡廉;坚持“三个代表 ” 、加强党的建设等四
期刊
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禅文化”在古今生活陶艺中的体现,反思生活陶艺创作的文化根源及可拓展的创作思路。将“禅”、“禅文化”概念阐述,找出古今生活陶艺创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
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也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研究黑龙江省林区区域尺度下不同纬度梯度和局地尺度下不同施肥方式农田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和土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发展,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正加速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调整和重构。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消费文化场所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事关我国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
学位
关于末次盛冰期的古环境,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河流是研究地表水循环以及水量平衡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要恢复末次盛冰期的地表环境借助于对古河槽与古流量的研究
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弊端,现代城市的发展逐渐回归到“田园城市”这一理想生活模式。而“互联网+”理念的出现使得社会全方位各领域呈现出颠覆性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