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于1973年出版。出于对故事中的黑人女主人公秀拉形象的不同看法,美国的文学评论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秀拉》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描写了同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及其生长地区“底层”社区黑人生活的变迁。本文围绕寻求自我这一主题,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代表人物的身份、性格及行为方式的全面分析,展示出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文章认为这三位女性分别代表了寻求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认同男性主体意识阶段、反抗父权社会制度阶段、超越女性传统命运阶段。
本文首先把夏娃这位有着传统思想的老一辈黑人女性代表定义为探索自我的祖先。她早已习惯了父权制社会的传统生活,可迫于经济的压力,她开始了初步争取独立、探寻自我的历程。然而,守旧的她始终没有能够摆脱父权社会的阴影,相反以男性的权利标准作为她的行事准则,这样就陷入了父权制中心的陷阱。夏娃的女性自我意识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因此无法战胜其内心强大的男主女从观念,最终被男性主体意识所同化。
其次夏娃的外孙女秀拉,在小说中被描写成具有叛逆思想的新一代黑人女性,是寻求自我的中坚分子。秀拉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导致了她独立不羁,我行我素的性格。本文从各个方面对她进行分析:比如她在寻找自我过程中对传统的挑战,在充满敌意和冷漠的黑人社区中她的悲惨境遇以及她对黑人社区所产生的影响等。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秀拉的自我寻求在当时的黑人社区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也印证了莫里森的观点,黑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在黑人社区内部完成,黑人妇女必须忠于黑人文化传统,没有传统的支撑,任何寻求都是徒劳。
最后秀拉儿时的好友奈尔,在莫里森的笔下成为了寻找自我的后继者。本文对成长在父权家长制环境里的奈尔的数度转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如童年时代自我意识的萌发及对自我的探求、成年后对传统的依从及自我的迷失、以及她后来的反思与醒悟,即认识到寻找自我的必要性。在此,莫里森塑造了奈尔这样一个代表社区传统女性最终蜕变的角色。她不再屈服于传统的束缚,而是开始进入争取自身权利、超越女性传统命运的阶段。同时莫里森指出,在黑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的现实条件下,黑人女性不再孤独地抗争,而是与社区紧密团结一心,为实现自我不懈努力。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及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以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开始思索如何将黑人妇女从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作为一部社会成长小说,《秀拉》探索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小说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中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且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莫里森细腻地描写了夏娃、秀拉以及奈尔这三位黑人女性的代表人物,从而显示了其对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的深刻认识。在莫里森众多的作品中,尽管《秀拉》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但却是她唯一一部最全面涵盖非洲文化的小说。作为一名经历丰富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在小说中间接指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黑人女性需要找到自我,影响黑人男性,赢得两性的相互尊重,达到两性的和谐共处,并最终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