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积极探索ICU病房脓毒症休克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在患者临床预后中的潜在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明确诊断脓毒症休克的89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记录各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命体征、感染病灶、血气结果、肌酐、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入住ICU病房第1d、3d、5d、7d血小板参数值(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28天转归结果、ICU住院时间、GCS评分、APACHE-II评分。根据28天转归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N=47)与存活组(N=42),根据APACHE-II评分数值大小分为APACHE-II>20分组(N=50)与APACHE-II≤20分组(N=39),比较上述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入住ICU第1d、3d、5d、7d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参数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此外,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动态变化,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与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总共89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死亡组人数47例,存活组人数42例,死亡率达52.8%。1.不同预后结局组间的一般基础资料比较:死亡组年龄、APACHE-II评分、血乳酸结果均高于存活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平均动脉压、PH、红细胞压积、GCS评分均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2.不同病情程度组间的一般基础资料比较:APACHE-II>20分组年龄、血肌酐值均高于APACHE-II≤20分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平均动脉压、PH、红细胞压积、GCS评分均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3.血小板相关参数动态监测变化:死亡组与APACHE-II>20分组患者PLT呈进行性下降,存活组与APACHE-II≤20分组患者PLT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正常。患者中MPV总体上均表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死亡组与APACHE-II>20分组MPV值基线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与APACHE-II≤20分组。各组患者PDW值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死亡组与APACHE-II>20分组基线水平值高于存活组与APACHE-II≤20分组。死亡组与APACHE-II>20分组患者PCT值逐渐降低,而存活组与APACHE-II≤20分组患者PCT数值呈先降后上升趋势。4.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参数间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PLT、PCT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MPV、PDW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5.血小板相关参数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分析:PLT、MPV、PDW、PCT均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且预测价值呈现动态变化;PLT、PCT在7d时的预测价值达最佳,MPV、PDW在3d时的预测价值达最佳。结论:1、血小板各参数在不同临床预后及病情程度脓毒症休克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2、脓毒症休克患者外周血小板各参数随病情进展和临床转归呈动态变化。3、脓毒症休克患者PLT、MPV、PDW、PCT与其严重病情程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趋势。4、不同时段血小板相关参数对脓毒症休克死亡危险预测价值的大小不同,动态监测外周血小板参数可积极预测患者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