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60%-80%。其致死致残率很高,据相关资料统计约25%~75%的急性脑梗死在2-5年内有复发,已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称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其处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决定了预防的重要性,预防性用药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越来愈受到重视。丁苯酞,(dl-n-butylphthalide, dl-NBP),可提高脑血管内皮NO及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自由基生成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用。早期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后逐渐试用于慢性脑卒中及其所致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在基础研究中也有确切的分子生物学证据,鉴于其作用机理,拟将丁苯酞作为预防性用药,然目前研究甚少。S100B蛋白是迄今最能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特异性蛋白。促凋亡蛋白Smac存在于线粒体,并调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依赖路径的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观察丁苯酞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Smac、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3只,体重200-250g,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C组(C组)、脑缺血模型组(M组)和丁苯酞预处理组(NBP组),每组11只。2、脑缺血模型制作及药物预处理制模前14d起,给预处理组大鼠丁苯酞原液0.8g/kg灌胃,其他两组大鼠予以等体积花生油灌胃,每天1次。给大鼠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阻塞NBP组和M组大鼠的左侧大脑中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C组大鼠只分离、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不予以结扎及插入线栓。脑缺血24小时后处死大鼠。3、脑梗死体积检测每组取8只大鼠取脑,冠状切片5~6片,放置于2%的TTC磷酸盐缓冲液中,避光,37℃恒温水浴箱中染色。染色后将各脑片按顺序摆放,正反面拍照。计算各脑片梗死面积并以此计算梗死体积。4、脑组织病理改变观察选取每组8只已行TTC染色的有典型梗死灶的脑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半暗带区域,拍照。5、脑组织Smac、S100B蛋白水平检测各组3只大鼠处死取脑,取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100mg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法检测,化学发光显色并图像分析,计算灰度比值。6、组织含水量检测用干湿重比值法。利用每组8只大鼠TTC染色后脑切片测干湿重。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7、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1、脑组织病理改变比较C组:细胞形态结构、密度正常,未见水肿。M组:脑组织结构疏松、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水肿严重,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有散在空腔形成。NBP组:以上观察指标轻微改变,水肿不明显,神经元坏死数少。2、脑梗死体积比较C组大鼠脑部无梗死灶。M组与NBP组大鼠脑部均可见白色的梗死灶,界限清晰。NBP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较M组明显减小(P<0.05)。3、脑组织Smac、S100B蛋白水平比较M组与NBP组脑组织Smac、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0.01),而NBP组脑组织Smac、S100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M组(均P<0.05)。4、脑组织含水量比较M组与NBP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C组(P<0.05~0.01),而NBP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1、在遭受急性缺血缺氧损害时,脑组织出现坏死灶;脑组织细胞损伤及神经元坏死严重;脑细胞通透性改变,明显水肿;促凋亡蛋白Smac和S100B蛋白表达增高;2、促凋亡蛋白Smac和S100B蛋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病理途径;3、丁苯酞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脑缺血性细胞损害,减小梗死面积,减少脑缺血后脑组织的渗出和脑水肿程度;4、丁苯酞预处理可显著降低促凋亡蛋白Smac和S100B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