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解释水平理论作为一种较新颖的、发展迅猛的心理表征理论,自2008年起,开始被应用于对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等问题的解释和研究之中。其核心观点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加工过程存在图示化和抽象程度的差异,个体的心理表征可分为高、低两个不同的解释水平。进行高解释水平表征时,个体聚焦于事物的核心特征,得到抽象的表征结果;进行低解释水平表征时,个体聚焦于事物的次要的、非关键的特征,得到具体的表征结果。此后,国内外研究者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对道德判断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多局限在两难的道德判断问题上。然而,研究者关于解释水平对一般的道德判断的作用机制,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立足于解释水平理论,以自编的6则故事情境为实验材料,引入思考时间、启动方式两个变量,使用E-prime2.0程序控制变量、呈现材料,探讨解释水平与一般的道德判断的关系,为前人研究中矛盾的结论提供解释。本研究由两个实验组成。实验1考察不同思考时间下,解释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以120名南京市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词语产生任务启动被试的高、低解释水平,而后使用E-prime2.0控制被试思考时间长短、实现对自编实验材料的呈现并记录被试的按键反应。实验结论如下:(1)长思考时间下,与处于低解释水平的个体相比,处于高解释水平的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苛。(2)短思考时间下,与处于高解释水平的个体相比,处于低解释水平的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苛。(3)思考时间在解释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即,不同思考时间下,高、低解释水平的个体的道德判断的严厉程度截然相反。实验2探究不同启动方式下,解释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以106名南京市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词语产生任务操控直接启动组被试的解释水平,通过语言表述调控被试与故事情境的心理距离,实现对间接启动组被试解释水平的操控。而后用使用E-prime2.0实现对自编实验材料的呈现并记录被试的按键反应。实验结论如下:(1)接受间接启动时,与处于低解释水平的个体相比,处于高解释水平的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苛。(2)接受直接启动时,与处于高解释水平的个体相比,处于低解释水平的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苛。(3)启动方式在解释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即,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时,高、低解释水平的个体的道德判断的严厉程度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