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表,收集胃镜下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 agitis,RE)患者的基本信息,总结2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及胃镜下的表现,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将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患者下一步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式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2015年04月-2017年03月云南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门诊及病房经胃镜确诊RE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75例,对患者如实进行问卷调查并记录填写,将所得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x|-)±s、χ~2检验、构成比(%)、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结果:1.本研究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75例,其中男性168例(61.09%),女性107例(38.91%);诱发因素以饮食因素109例(39.64%)为主,情志因素21例(7.64%)次之;患者平素多喜食辛辣、甜腻之品,多发病于餐后,且容易复发,患者夏季发病率较高。2.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肝胃不和99例(36.00%);肝胃郁热66例(24.00%);脾胃虚寒60例(21.82%);气郁痰热18例(6.54%);气滞血瘀13例(4.73%);脾虚痰阻11例(4.00%);胃阴不足8例(2.91%)。3.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分布,0级55例(20.00%);I级(Ia、Ib)155例(56.36%);II级38例(13.82%);III级27例(9.82%)。4.本课题中患者胃镜检查分级与中医证型的调查研究,0级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为主,I级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证为主,II级以肝胃不和证为主,III级以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证为主。经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P=0.03<0.05,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存在显著差异;经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系数为0.121,P=0.046<0.05,不同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从患者基本信息来看,中年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已婚,职业分布以职员多发,文化水平多为中学,且长期居住于城镇,多为饮食不适引起,多喜嗜辛辣、甜腻之品,喜饮酒,常于餐后症状明显,病程多小于3年,且反复发作。2.从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来看:本病以气机不调为主。3.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来看:多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虚证多为脾气虚、气阴阳两虚,实证多为痰、热、气、瘀互结。4.从患者胃镜下分级来看:胃镜下分级的分布情况为I级(Ia、Ib)>0级>II级>III级。5.胃镜下分级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指导患者的下一步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