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作品的理论分析很容易偏离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观赏者或观赏条件下会得到不同的解读。笔者试图以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勃鲁盖尔为例,探寻不同的观赏者对其作品作出不同解读的事实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年)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尼德兰艺术发展的成果,其绘画风格既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特点,又具备自身独特的特征。勃鲁盖尔通常将深刻的哲理寓于艺术作品中,使得其作品富有寓意和深刻哲理性,象征、寓意和隐晦是其绘画作品的突出特质。这些特质在不同时代与国度得到了迥然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倾向、价值观念等,一方面,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时代风尚等差异而形成的;另一方面,不同的鉴赏评论者属于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心理习惯等差别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差异。此外,不同阶级的审美差异也不可忽视,它是由鉴赏评论者的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生活条件等不同而造成的。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相应的,它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阶级意识的表现。同样,在不同时代兴起的关于绘画作品分析的不同学派,对勃鲁盖尔的作品的解读分析同样也就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人对勃鲁盖尔及其作品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流派对作品分析的角度又不相同,因此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出现多种“声音”。中西方对勃鲁盖尔绘画作品特质的不同解读原因也即在此。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十六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传统及勃鲁盖尔的绘画风格特点;第二部分主要以勃鲁盖尔的《农民舞蹈》、《农民的婚礼》两幅农民题材作品为代表阐述了中西方对勃鲁盖尔作品特质的不同解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对勃鲁盖尔及其作品解读差异的不同角度以及出现解读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