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国地处中南半岛,拥有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冷战期间,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特别依重的条约盟友。美国向泰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泰国则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并和美国签订安保条约、制定共同的军事应急计划,积极配合美国的东南亚战略。越南战争期间,泰国准许美国在泰国建设和使用了乌塔保、呵叻、塔克利、乌汶、乌隆、那空帕侬、廊曼等军事基地,对北越进行轰炸,泰国还直接派兵参与越战和老挝内战。越战后期,随着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美国开始实施新亚洲政策,及早结束越南战争。泰国的对美政策也随之调整。泰美双方围绕着援助和撤军问题展开了漫长的谈判。1969-1976年间,泰国共历经了他侬·吉滴卡宗、讪耶·探玛塞、社尼·巴莫、克立·巴莫四届政府,至1976年7月20日,美军最终完成了从泰国的撤离。但美泰仍保持了紧密的经济与安全合作关系。美国对泰国政策的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体系结构层面来看,美国对泰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源于当时冷战国际格局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演变。国际格局中大国实力的对比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间关系及其政策的调整。由于越南战争的耗费,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与西欧的复兴,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美国开始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在美苏冷战格局中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对泰国的政策演变即是这种国际力量结构变迁以及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收缩的产物。在东亚地区层面,越南战争的结束、美中局势的和缓,促成美国对泰国政策的明显转变。美国从越南的撤出、中美关系破冰,东亚地缘政治版图发生根本改变,导致泰国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中的地位下降,泰国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外交道路,在各种力量之间奉行平衡。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长与壮大,为泰国在“去美国化”后在东南亚发挥其地区政治中心的作用提供了另一平台。此外,泰国国内政治由军人管治向文官民选政府的过渡、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等是推动美军最终撤离的重要动力。美泰双方决策精英们的政策筹划与利益博弈使得在美军撤出泰国后,双方仍得以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美国对泰国政策的调整是美国对东南亚战略转变的尾声。泰国国内政治逐渐民主化、并走上了自主平衡外交道路。美国减轻了巨额的援助负担和战争破费。随着越战结束,美军撤离,泰国与邻国、越南、中国等国迅速改善关系,东南亚地区开启了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新阶段,加速了东盟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