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导致黄斑水肿(ME)的患者其黄斑区微血管结构与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确诊为BRVO-ME并行初次抗VEGF治疗的患者共16例(1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8例健康对侧眼纳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及各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视网膜微血管结构用"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比(DSFR)"表示,其定义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比值".根据治疗后视力是否提高进一步分为视力未提高组(包括视力不变及视力下降的患者)及视力提高组(视力提高一行即认为视力提高),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的微血管结构,将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BRVO-ME患者黄斑区的SCP和DCP血流密度在除黄斑中心凹外其他各区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在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后,BRVO-ME患者视力提高且CRT降低(P值均小于0.05);在微血管结构方面,治疗后FAZ面积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除中心凹SCP血流密度显著降低外(P<0.05),黄斑区各区域SCP及DCP血流密度在治疗前后保持稳定.在对两实验组初诊时血流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视力未提高组黄斑旁中心凹区及视网膜缺血侧DCP血流密度较视力提高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0.01).且视力未提高组黄斑区DSFR低于视力提高组及正常对照组(0.94±0.08vs.1.08±0.16,P=0.011;0.94±0.08vs.1.04±0.08,P=0.019),而视力提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1.08±0.16vs.1.04±0.08,P=0.433).
结论:BRVO-ME患眼在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眼,且其缺血侧血流密度较非缺血侧更低.在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后,患者FAZ面积扩大且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降低,但黄斑旁中心凹及黄斑区整体血流密度保持稳定.视力未提高的患者中黄斑区整体DSFR明显低于视力提高组与对照组,且黄斑旁中心凹及缺血侧DCP的破坏较视力提高组更甚.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确诊为BRVO-ME并行初次抗VEGF治疗的患者共16例(1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8例健康对侧眼纳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及各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视网膜微血管结构用"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比(DSFR)"表示,其定义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比值".根据治疗后视力是否提高进一步分为视力未提高组(包括视力不变及视力下降的患者)及视力提高组(视力提高一行即认为视力提高),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的微血管结构,将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BRVO-ME患者黄斑区的SCP和DCP血流密度在除黄斑中心凹外其他各区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在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后,BRVO-ME患者视力提高且CRT降低(P值均小于0.05);在微血管结构方面,治疗后FAZ面积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除中心凹SCP血流密度显著降低外(P<0.05),黄斑区各区域SCP及DCP血流密度在治疗前后保持稳定.在对两实验组初诊时血流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视力未提高组黄斑旁中心凹区及视网膜缺血侧DCP血流密度较视力提高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0.01).且视力未提高组黄斑区DSFR低于视力提高组及正常对照组(0.94±0.08vs.1.08±0.16,P=0.011;0.94±0.08vs.1.04±0.08,P=0.019),而视力提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1.08±0.16vs.1.04±0.08,P=0.433).
结论:BRVO-ME患眼在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眼,且其缺血侧血流密度较非缺血侧更低.在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后,患者FAZ面积扩大且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降低,但黄斑旁中心凹及黄斑区整体血流密度保持稳定.视力未提高的患者中黄斑区整体DSFR明显低于视力提高组与对照组,且黄斑旁中心凹及缺血侧DCP的破坏较视力提高组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