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五經文字》是唐人張參所作的一本正字專書,對群經文字的字音、字義以及字形方面都做了詳細的攷定工作。由於其是奉敕編纂而成的勘定群經文字的專書,故其保存了豐富的文獻用字資料,對漢字發展史和大型字典編纂過程中字樣的選擇等影響深遠,擴展了字樣學的內容。張參在文中採用反切、直音、讀如等注音形式,為群經文字作注。據統計,《五經文字》收錄被注字3250個,除去為部首、注中字等無實義注字注音音切和所引他人之音,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經文字》是唐人張參所作的一本正字專書,對群經文字的字音、字義以及字形方面都做了詳細的攷定工作。由於其是奉敕編纂而成的勘定群經文字的專書,故其保存了豐富的文獻用字資料,對漢字發展史和大型字典編纂過程中字樣的選擇等影響深遠,擴展了字樣學的內容。張參在文中採用反切、直音、讀如等注音形式,為群經文字作注。據統計,《五經文字》收錄被注字3250個,除去為部首、注中字等無實義注字注音音切和所引他人之音,共計有效音切2441條。其中反切1818條、直音617條,讀如2條,讀為1條,之言1條,之為言1條,二反1條。文章以“音義匹配”為指導原則,客觀反映字音和字義的配合關係。具體就是以《廣韻》音切為參照對象來攷辨《五經文字》中音切材料“形音義”三者的關係。《五經文字》音義匹配研究對《五經文字》中所出現的音切進行窮盡的研究後,客觀呈現了張參音切的音義匹配結果,並取得了一些創新成果:論文對《五經文字》音義單獨成書的文本性質進行說明;對其中的一些特殊音切,如又音形式所代表的含義和直音的作用進行詳盡的說明,同時對“與某同”術語進行詳細的討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論文在對被注字進行逐條音義匹配的基礎之上,歸納整理,較為充分地討論了張參音切的首音性質及又音性質。我們認為首音主要有两個方面作用:標音;正字。又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標音;羅列異音;用於正字。同時論文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待日後的深入研究改進。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南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应用益肾镇痛汤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中医症状积分
与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无论是在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还是信贷支持方面,都存在劣势,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尤为凸显。区块链技术改变了小微企业融资双方的信息结构,为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中的数据存储、信息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基于此,探讨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引进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两种模式的比
中小企业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和活力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属性,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增加了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度。近年受大环境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转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供应链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在经济距离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聚与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考虑空间影响后,学生集聚水平能显著促进本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教师集聚水平的作用与之相反,但对邻地而言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最终,从总效应来看,学生集聚水平对湾区总体科技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而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极具颠覆性的新兴数字技术,在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14~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实证检验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且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和增加短期负债发挥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减轻作用在非国有
“双减”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思路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作业设计环节。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意义,接着阐述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路和规划,最后提出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通过科学、系统、合理的作业设计,达到事半功倍促进教学质量的效果。
甲午战败后,深受打击的中国震惊于日本的发展,重新认识到接受西方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能尽快学到先进思想,取道日本习得新知识得到了知识分子青睐,并被认为是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因此,围绕着中日两国间的西方知识传播问题成为了中日词汇交流史、思想史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重点关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在中日两国的形成、传播及演变历程,并借此考察翻译活动及大众媒体在概念传播中所产生的
德国民法典中家庭法部分的体系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其家庭法的体系化过程中所显现的特征和产生的理论对于探究家庭法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德国民法典家庭法的理论基础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其中主要的有宗教法的世俗化、萨维尼的民族精神法源说和法律有机体系等相关思想、潘德克顿法学以及基本权利理论等。这些思想理论一步步的将德国家庭法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发展的体系,让家庭法在基本框架不变
本报告以美国作家玛丽·戈登散文《何以为家》(第二章)的翻译实践为基础,以深度翻译理论为框架,探讨加注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深度翻译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阿皮亚提出,是一种“设法用注释和附注将文本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的翻译,强调译者要尊重原文作者意图、尊重语境、尊重文化差异。它能为译文读者提供丰富的背景文化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加注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手段,可分为显性加注和隐性加注。显性
<正>【裁判要旨】行政协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活动,兼具行政性与合同性双重属性。恒定为行政协议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基于行政协议的行政性,可依法享有行政优益权如变更、解除权,以维护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推动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基于行政协议的合同性,可依据合同类相关规范享有法定情形下的协议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