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m K I,一个特异性电压门控钠通道位点3调制剂,已被验证能够诱导大鼠伤害性感受行为。Nav1.8在外周炎症痛以及神经痛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参与角色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那么,Nav1.8是否/又如何参与Bm K I诱导的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对此,本文采用动物行为学及电生理学等手段,研究了Bm K I诱导大鼠疼痛模型中Nav1.8参与调控外周信号的细胞与分子机制。1.本研究发现,经Bm K I足底注射方式,两小时后的电生理记录发现,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中Nav1.8的电流密度显著上升,同时,其稳态激活和稳态失活曲线均向超极化方向偏移。鞘内和足底预处理A-803467(Nav1.8选择性阻断剂),显著地降低了大鼠自发痛和机械痛敏,但对热痛敏没有影响。结果清晰地提示,Bm K I诱导大鼠疼痛模型中,1)Nav1.8扮演了“首挡其冲”的应激者,即在2小时短时程内的应激反应触发了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快速激活;2)Nav1.8是自发痛和机械痛的主要参与贡献者,即Nav1.8表达量的应激提升,通道蛋白门控动力学性质改变,增加了与自发痛和机械痛关联的神经元超兴奋性。2.经Bm K I在离体DRG神经元直接给药方式的电生理记录,Bm K I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大Nav1.8瞬时钠电流和持续性钠电流,并使Nav1.8稳态失活、和其快、慢失活向超极化方向偏移,显著减小了慢失活的电压依赖性,易化了通道的激活。结果表明,Bm K I直接调制了Nav1.8的门控动力学参数,快速地点燃了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超兴奋性。3.分别合成了Nav1.8 DIV S3-S4之间,由22个残基组成(SIGSLLFSAILKSLENYFSPTL)的胞外环肽段和Nav1.5上相应区域由20个残基组成的(SIVGTVLSDIIQK—YFFSPTL)胞外环肽段(该肽段被认为是位点3的结合区域之一)。经表面等离子共振观察到,合成的Nav1.8胞外环多肽仍能与Bm K?结合,且结合速率比与合成的Nav1.5胞外环多肽的更高,解离速率更低,结合总量则相对较低。结果表明,Nav1.8胞外环四个插入氨基酸(SLEN)并未使Nav1.8失去对Bm K I的敏感性。由此提示,Bm K I与Nav1.8的分子结合机制有别于其他位点3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