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电子胃肠镜检查的普及,其检出率日益提高。目前胃肠道息肉均已被公认为是癌前病变,但对胃肠道息肉的发生、发展及癌变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道息肉的研究多停留在对胃肠道息肉的内镜观察、治疗及病理特征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观察,同时关于胃肠道息肉的病因及中医病证方面的研究报道涉及较少。目的:探讨胃肠道息肉中医病证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激酶插入嵌合受体/胎肝激酶-1(KDR/FLK-1)、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148例肠息肉和15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KDR在胃肠道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数据,检验标准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肠息肉以脾胃虚弱型最多见,占41.21%,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40例(27.03%),肝郁气滞证23例(15.54%),寒邪内阻证17例(11.49%),血瘀内停证7例(4.73%)。息肉表现为直径<1.0cm、亚蒂、表面光滑,多见于左半结肠伴直肠,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2.胃息肉病机以脾虚最多见,占49.33%,其中脾胃虚寒证55例(36.67%),肝郁脾虚证19例(12.67%),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痰阻证60例(40%),痰热郁结证14例(9.33%),血瘀内停证2例(1.33%);息肉直径多在1.0cm以内,约88%,且多见于胃体和胃窦,形态呈广基、表面光滑,以炎性息肉最常见,占71.33%。3.胃肠道息肉形成原因可能与烟酒嗜好、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社会因素、长期用药情况及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等有关,肠息肉的发病因素以长期用药情况为主,而胃息肉的发病因素主要为社会因素和饮食因素;就中医方面而言,胃息肉主要与气虚、痰湿有关,而肠息肉主要与气虚、湿热相关。4.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泻、腹胀、便秘,而大便习惯改变中以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改变为主;胃息肉患者临床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胃痛、嗳气、胃胀、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者约占61.3%。5.肠息肉多发生于男性,而胃息肉多发生于女性,就平均发病年龄而言,肠息肉明显高于胃息肉,两者均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医证型均呈现由虚向实转化的趋势。KDR及MVD在正常粘膜、胃肠道息肉和癌组织中从弱表达或不表达逐渐增加为强表达,以癌组织中最明显。7.肠息肉中VEGF、KDR在绒毛状腺瘤、息肉>2.0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及年龄50岁以上者中表达量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胃息肉中VEGF、KDR在炎性息肉、息肉>2.0cm中表达量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带蒂息肉、年龄50岁以上者中表达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肠息肉中VEGF、KDR, MVD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息肉,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息肉中VEGF、KDR的表达是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管生成在肿瘤形成之前已有发生,胃肠道息肉直径>2.0cm及发病年龄50以上者,癌变率高;肠息肉癌变率高于胃息肉,且绒毛状息肉、表面呈分叶状息肉癌变率更高:VEGF、KDR、MVD及其相互作用对促进胃肠道息肉血管生成及癌变的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此类息肉要注意活检、切除与随访。对于胃肠道息肉的预防,西医认为,胃息肉患者特别要主要饮食及情志的调整,长期用药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查肠镜;中医认为,胃肠道息肉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主,故息肉预防治疗当以健脾为主,胃息肉侧重于疏肝解郁化痰,而肠息肉侧重于清热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