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修复因子功能化聚乳酸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工伤、运动创伤、骨肿瘤切除引起的骨损伤,先天性骨疾病、代谢性骨质疏松(OP)、以及各类骨修复后再骨折造成的骨损伤成为威胁人们健康最大的疾病,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据美国统计,全球每年对此的医疗花费约170亿美元,我国每年也有3000万人次进入临床治疗。这已构成强大的全球性经济社会需求。因此制备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骨修复替代材料至关重要。本研究从现有骨修复植入体进入人体后面临的问题出发,以FDA获准的临床骨修复材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为基本原料,以促黏附因子RGDS/胶原、抗应力遮挡因子MGF-Ct24E、抗血小板凝聚/抗炎症因子甘油磷脂胆碱为模型活性分子,建立起了共价引入RGDS/胶原、MGF-Ct24E和甘油磷脂胆碱的技术平台,并以成骨细胞为模型细胞,体外考察了这些因子的浓度对成骨细胞的影响规律,寻求最适浓度,旨在为设计和制备具有全面生物活性功能的骨修复植入体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制备兼具促黏附活性、抗应力遮挡活性和抗血小板凝聚/抗炎症活性的新型多功能骨修复材料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功能聚乳酸前体的制备与表征①侧链接枝改性的功能聚乳酸前体Ⅰ、Ⅱ的制备1)功能聚乳酸前体Ⅰ即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MPLA)的制备:以分子量分布在1.3以内,数均分子量为10万左右的聚乳酸为反应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在聚乳酸主链CH上引入马来酸酐,采用FTIR、13C NMR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罗丹明比色法对MPLA中的MAH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聚乳酸的侧链上成功引入了马来酸酐。在分子量为10万左右的聚乳酸侧链上可实现至少三个马来酸酐浓度梯度:1.53%、2.45%、3.04%2)功能聚乳酸前体Ⅱ即二胺改性聚乳酸(DPLA)的制备:以上述三个浓度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为反应基材,利用脂肪族二胺与酸酐基团可以发生酰化反应的特点,在聚乳酸的侧链上引入了具有活性反应末端的脂肪族二胺,从而为后续引入各类活性因子提供反应有效活性位点。采用FTIR、13C NMR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聚乳酸的侧链上成功引入了丁二胺。茚三酮显色法测试可知,所得二胺改性聚乳酸中二胺的含量分别为:1.37%、2.20%、2.59%,从而制备了后续反应所需的功能聚乳酸前体Ⅱ。②主链共聚改性的功能聚乳酸前体Ⅲ的制备为了进一步提高聚乳酸上的活性反应位点,从而引入更高含量的活性因子,本研究还采用主链共聚的方法引入了反应活性基团,制备了功能聚乳酸前体Ⅲ。1)衣糠酸酐改性聚乳酸(PITLA)的制备:采用D,L-丙交酯为原料,Sn(Oct)2为引发剂,通过熔融聚合的方法先合成低分子量的聚乳酸。为提高后续反应的速率,聚乳酸的分子量控制在5000。然后将其与甲基丙烯酸酐(MAA)进行反应,制得PDLLA-MAA。最后,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引发下,PDLLA-MAA与衣康酸酐发生自由基反应,制得衣糠酸酐改性的聚乳酸,缩写为PITLA。2)功能聚乳酸前体Ⅲ(DPITLA)的制备:以PITLA为原料,与脂肪族二胺进行反应,制备二胺改性的功能聚乳酸前体Ⅲ(DPITLA)。FTIR、1HNMR的分析结果表明DPITLA已成功合成,茚三酮显色法测试可知合成的DPITLA中的HMD的接枝率为4.23%、5.79%。2.梯度浓度功能聚乳酸的制备与表征①黏附性多肽的引入——促黏附功能聚乳酸的制备以DPLA作为功能聚乳酸前体,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偶联剂,通过粘附性四肽RGDS和胶原蛋白上的氨基与功能聚乳酸前体DPLA上的羧基发生酰胺化反应,从而将RGDS和胶原蛋白引入到DPLA侧链中,制备出具有促细胞黏附活性的功能聚乳酸。通过控制反应混合物中粘附性多肽RGDS或胶原的浓度可以调节聚合物链上多肽的浓度。由实验结果可知:RGDS浓度低时,其转化率为40%~60%,而RGDS浓度高时,其转化率只有10%~30%;在DPLA上引入胶原时存在着同样的规律,但是总体而言,胶原的转化率明显低于RGDS的转化率。②M GF-Ct24E肽的引入——抗应力遮挡功能聚乳酸的制备MGF-Ct24E是一种含有24个氨基酸的多肽,采用类似于引入RGDS的方法将MGF-Ct24E引入到DPLA中,制得MGF-PLA。采用FTIR和1H NMR对MGF-PLA的结构进行了定性表征,结果表明,MGF已成功引入到DPLA中。采用氨基酸分析法进一步定量检测MGF-PLA中MGF-Ct24E的含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相对于RGDS含量的分析,MGF的分析难度提高,与理论值存在偏差。选择结构较为稳定的氨基酸作为基准进行分析时,得到MGF-Ct24E在MGF-PLA中的含量为0.31umol/g、0.55umol/g、0.83umol/g。③甘油磷脂胆碱的引入——抗血小板凝聚/抗炎症活性功能聚乳酸的制备以MPLA为前体,通过甘油磷脂胆碱(GPC)中的羟基与MPLA中的酸酐直接进行反应,从而将甘油磷脂胆碱引入到MPLA侧链中,制得GPC-PLA。FTIR、13C NMR的表征结果表明甘油磷脂胆碱已经成功接枝到聚乳酸分子上,由XPS的定量结果可知聚合物中各原子个数百分比。3.功能聚乳酸的结构及性能研究①化学结构:通过侧链接枝的方法引入不同的活性因子,为聚乳酸表面提供了不同化学官能团,尤其是通过侧链接枝的方法在聚乳酸上引入了不同的支化结构,从而为后续细胞相容性实验提供不同基材。②拓扑结构:由于不同的活性因子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在溶剂中溶解时具有不同的团状结构,从而获得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乳酸表面。③亲疏水性:亲疏水性的结果表明,引入不同的活性因子后,随着活性因子分子量的增大,功能聚乳酸的亲水性提高;随着引入活性因子浓度的提高,功能聚乳酸的亲水性提高。4.功能聚乳酸细胞相容性研究本研究以成骨细胞为模型细胞,从细胞形态、粘附力和铺展、细胞增殖能力、功能特性及血液相容性几个方面考察了各类活性因子对功能化聚乳酸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浓度黏附因子就可以提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②高浓度黏附因子与低浓度时相比,对细胞的黏附性能影响不明显,但是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提高。③MGF-Ct24E通过侧链接枝的方式引入到聚乳酸中,随着MGF-Ct24E含量的提高,材料表面的细胞生长能力增强, MGF-Ct24E引入后成骨细胞具有显著分化、矿化功能,但相对于黏附肽因子,其分化和矿化延后。MGF-Ct24E引入后在细胞上可以获得与应力加载一样的效果,有望为制备抗应力遮挡骨修复材料提供基础。④磷脂胆碱通过侧链接枝的方法引入聚乳酸中,降低了纤连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降低了血小板在聚乳酸上的黏附;磷脂胆碱模拟细胞膜的结构,较好地保持了吸附蛋白的特异构象,进而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这为骨修复用聚乳酸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对我国现阶段培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运动作为体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后是否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必要性.方法:38例确诊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试验组术后18
期刊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的超细材料.纳米材料在结构,光电和化学性质等方面具有诱人的特征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材料的发展,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固体材料的
长江第一湾的成因及时间是长江水系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作用及水系发育演化史上的重要科学问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第一湾的形成有袭夺说和非袭夺说2种观点,且
肝脏中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MEOS)主要是作用于乙醇的代谢,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乙醇可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CY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阐述了大数据在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大数据时
非线性科学是一门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的基础科学,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中的“三大革命之一”.在非线性科学中,对混沌的研究占了极大的份额。小波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新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律师服务机构组建战略联盟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通过对我国中、小律师事务所建立战略联盟的定位和宏观构想,从直接意义上说,是指引或者解决
从1962年至2011年,缅甸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人专制时期。军治时代的缅甸乡村社会延续了英殖民时期的抗争政治传统,但农民抗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英殖民时期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