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财政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公共预算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不断完善,吉林省省级预算管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有效保障部门运转;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助力透明政府建设;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避免资金效益流失。但自2013年以来,吉林省经济增速呈现下行的态势,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社会各方面支出的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受减收增支双向挤压作用,“不差钱”的时代已经结束,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有效降低财政风险、维持财政可持续的刻不容缓的改革。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何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理论和零基预算理论,以吉林省省级财政预算管理为个案,系统分析了财政预算管理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并对如何摆脱困境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比如预算资金使用较为分散、部门中期财政规划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以及“零基预算”执行不彻底等。预算管理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通过分析发现,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预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监督体系不健全。通过对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吉林省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应优化预算管理方式方法,拓展预算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改进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用好用活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应优化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坚持问题导向,分清轻重缓急,减少直接补助,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加强资金统筹,树立全局意识,强化统筹理念与中期规划的衔接;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预算法律法规、财务知识、行业领域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宣传,树立模范典型,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化,完善财政信息系统整合,提升操作系统智能化程度,严控信息化项目预算;应强化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将监管贯穿到预算管理全过程,构建群众参与式预算,加强资金动态全过程监管,完善制约机制,完善内控机制,完善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