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文学呈多元化发展,其中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矛盾用下深重笔墨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的再次绽放,它的产生有着作家、社会以及文学期刊编辑的多方注力。笔者采用的是雷达先生对这类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概括命名:现实主义冲击波。本文由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聚焦领导干部群像,“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领导干部主要指的是城镇国企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本章从相对的正面领导形象和极端“利己主义”领导群像两类人群入手,探究改革开放延续至今改革叙事中领导干部群体的人物风格的变化、承袭、延伸。本文认为,作家对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呈现多层叙述、多维度刻画的特点,而处于政治“风暴圈”和经济浪潮中心的领导干部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体现改革之路的复杂性。他们的多面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双向影响,作品正是作家回应这种社会处境的创作。第二章“经济能人”群像,他们是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人群。本章从这类商品经济社会能人形象的特点以及追溯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为何未形成“典型”,成为经典的原因。他们手中的金钱对于政治往往具有牵制力;但着眼于经济改革的历程,他们又是大胆的经济改革实验者和先行者,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他们往往是经济向前,品格滞后,不过也正是这多样元素的碰撞交融才使得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第三章是底层普通群众群像。通过对底层人物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面临的困境揭示来表现改革后的遗留问题。在城镇中存在着一批底层工人,还有农村中面对社会变革生活各异的村民。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底层人物身上显现最为深刻,底层人民生活的变迁往往是苦难的演变史。底层生活和苦难的共时性以及作家灌注于作品中的主观共情心理、无力改变之感,充分显现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体现平民关怀的叙事风格。这三类人物形象在改革叙事中并不陌生,经济能人形象也可在改革文学后期作品例如《流动的品格》中杨洪山的形象塑造上见端倪,他们都在改革叙事中“流动”发展。人物群像的深入研究是在于揭示社会群体间的复杂性,也可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艰巨性。在改革叙事的整个线性贯穿下,作品中人物群像呈现的特点,作家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勾勒填充体现出的社会认知,以及本文中择取的三类人物群像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这三类人物群像也并非可概观整个社会,笔者是意图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别来反观作家对文本、现实的写作选择,以及体现出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