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消除分化与差异的重要途径,也是造成社会分化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1986年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初步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小学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基本实现,同时,计划生育导致的生源缩减、农村税费改革导致的财政收缩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全国各地纷纷开始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公共政策被民间称之为“撤点并校”。2005年,鹿寨县作为广西“撤点并校”政策的试点县,政府通过发布《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鹿发[2005]14号)文件,拉开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序幕。现如今,此项政策已经实施了十多年,“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实施的现状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效?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广西鹿寨县的实际,对“撤点并校”执行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解决“撤点并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切实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紧扣问题、原因、对策这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作者对论文的前期准备与思考,其中包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的意义,并深入分析了有关“撤点并校”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思路;第二章为“撤点并校”问题的理论阐述。通过“撤点并校”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并通过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的简述,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为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鹿寨县执行“撤点并校”政策的措施以及取得成效,探讨了校园布局调整与教育均衡目标的达成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透过“撤点并校”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通过发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教育均衡化这一目标实现造成的影响,并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第五章针对“撤点并校”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办法。本章从教育均衡和政策执行的角度,探索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布局学校,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共进的教育支持体系,如何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以及解决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