啶酰菌胺与嘧霉胺的复配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霉病是黄瓜上较为常见且发生危害严重的病害。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人们对于黄瓜的需求越来越大,大棚黄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但是冬春季大棚内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同时由于管理技术差、用药不当等因素,黄瓜灰霉病发生越来越严重。本研究进行了啶酰菌胺与嘧霉胺不同配比组合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活性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筛选出二者最佳配比。随后进行了50%啶酰菌胺·嘧霉胺水分散粒剂田间药效试验以及对黄瓜的安全性试验,验证了50%啶酰菌胺·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以及其在田间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效果。结果如下:1、室内活性试验表明:在啶酰菌胺原药、嘧霉胺原药以及二者不同混配组合的不同浓度处理条件下,黄瓜灰霉病菌的菌落生长速率差异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病菌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啶酰菌胺和嘧霉胺的5个不同配比组合中啶酰菌胺+嘧霉胺=22.5+27.5的EC50值最小,为1.79μg/mL,增效系数SR=1.67,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啶酰菌胺原药和嘧霉胺原药的EC50值分别为6.91μg/m L和2.04μg/mL。在室内活性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啶酰菌胺+嘧霉胺(22.5+27.5)配比组合进行制剂加工2、试验药剂50%啶酰菌胺·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对供试黄瓜生长发育安全、无不良影响。试验药剂50%啶酰菌胺·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210g/ha、315g/ha、420g/ha处理末次药后7d、14d防效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凤翔试验地,末次药后7d叶片的防治效果达63%~79%,果实的防治效果达57%~79%;末次药后14d叶片的防治效果达62%~77%,果实的防治效果达56%~77%。五泉试验地,末次药后7d叶片的防治效果达64%~80%,果实的防治效果达62%~80%左右;末次药后14d叶片的防治效果达63%~79%,果实的防治效果达59%~78%。3、研究表明:50%啶酰菌胺·嘧霉胺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推荐剂量为630g/ha~840g/ha(有效成分用药量315g/ha~420g/ha),建议在黄瓜灰霉病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施药进行防治,施药次数视病情发展情况而定,间隔天数7d~14d,在施药防治时同类型的同类型杀菌剂品种不在短期内重复使用。同时应注意结合其他类型的防治策略,以提高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水中氨氮挥发的影响因素,水中氨氮挥发速率常数随水的pH值和水温升高需增加,水面风速大则数值也大,大气压高的地区的挥发速率常数小于大气压低者。
抑制性差减杂交的方法发现当家蚕被细菌侵染时一些相关基因在家蚕体内的表达明显上调。Hdd1和Hdd2基因被发现在家蚕被细菌侵染时受到了诱导表达,对此进行了免疫相关方面的研究
玉米产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数量性状,不仅受遗传因素的调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实际田间生产中,玉米的单穗重量、穗长度、百粒重、粒宽、粒长等遗传性状决定了玉米产量。ZmTE1基因属于mei2-like家族,对玉米早期叶片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玉米突变体表现出明显的植株矮小,节间距离缩短,叶片增多。本实验室在转基因水稻中过表达ZmTE1的同源基因OsTEL发现,转基因水稻的千粒重、粒宽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舍曲林联用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8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
夏玉米掖单19号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吴传俭,文联齐,张敬武,刘建秋,邹道霞(微山县农技站277600)掖单19号(原代号89—4)是莱州市农科院玉米所用“478”和“52106”自交系于1992年育成的生育期适中、大穗、抗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各31例作为样本,均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
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稽核效力不足等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目的:探究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对比远端减压紧线术、传统紧线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高位肛瘘患者,共6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建筑行业正面临转型,确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人才,比对他国的土木工程行业人才水平,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全球化虽然为建筑行业走
“粳稻新品种选育”是我省“七五”科技攻关协作课题。这期间育成了13个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优质、高产、多抗和适应性较广的粳稻新品种,其中楚粳3号、楚粳5号、云粳219、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