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迫切的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何保证环境治理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甚至双赢,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有助于为国家和当地政府提供合适的政策借鉴。首先,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界定剖析,认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升级,二是制造业结构“清洁化”转型。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影响机制。其次,本文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产值这四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升级指标,并从污染排放强度出发,区分出我国制造业中的清洁产业,构建了制造业结构“清洁化”转型指标。最后结合我国2003-2016年的30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行政约束型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均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作用,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并不显著。区域层面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回归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造业结构升级方面,东部地区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均对其产生“U”型效应,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发挥主要作用,对制造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显著的“U”型效应。西部地区则是行政约束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制造业清洁转型方面,东部地区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行政约束型环境规制均对制造业清洁转型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效应。结论指出环境规制应当根据地区发展特点和制造业发展程度因地制宜的制定,才能更大的发挥效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创新扶持力度、重视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充分鼓励高技术产业发挥带动效应。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给予清洁行业一定的清洁补贴,鼓励其发展。三是应根据地区差异化,科学设定环境规制制度与强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