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一般认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在冠状面上出现的侧凸Cobb角大于10度的脊柱畸形。其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相对较长,呈逐渐发展性趋势;其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发生率约为6~68%,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在成年人脊柱侧凸患者中,退变性腰椎侧凸常伴有明显的腰痛、神经根源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其发病原因,制定合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研究目标。近年来,对其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较多,认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是其发病的原因,且始于椎间盘退变;同时认为侧凸的进展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不对称、骨密度等因素有关。但它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椎旁肌,首先,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它是躯干活动的主要动力;最后,它作为人体躯干姿势反射弧的效应器,与脊柱畸形也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与青少年特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等的相关研究较多,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椎旁肌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应用MRI为评估手段,探究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退变,并分析其退变与椎体侧方移位、腰椎侧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顶椎旋转的关系,旨在揭示椎旁肌退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2年12月78例无神经症状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侧凸组),选取同时期无腰椎侧凸和神经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和体质量质数相匹配,所有的患者都自愿地参加本次试验,并答应在试验过程中尽自的义务。所有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检查。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2组MRI T2WI上L1-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测量椎旁肌的面积,即利用T2WI取L1-S1椎间盘平扫(3层),选取中间层为研究对象,其横截面积均由ImageJ软件测量,其结果为“A”;然后,测量椎旁肌脂肪浸润面积,即采用ImageJ阈值技术,在阈值技术应用时,脂肪组织为红色,测量其面积,其结果为“B”;最后,得出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B/A×100%。所测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不对称度描述椎旁肌的不对称性,其数值为两侧脂肪浸润百分比的差值。两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首先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如两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差值为不对称度,用不对称度描述椎旁肌不对称退变。侧凸组:在腰椎正位X线上测量腰椎侧凸角、顶椎旋转和椎体侧方移位,在腰椎侧位X线上测量腰椎前凸角。分析椎旁肌退变不对称度与椎体侧方移位、腰椎侧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顶椎旋转程度的关系。结果:1侧凸组:凸侧和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1-2, L2-3, L3-4,L4-5, L5-S1水平分别为10.13%±5.37%,11.28%±7.18%,16.04%±9.90%,24.83%±11.64%,35.10%±14.45%和15.44%±7.08%,22.37%±11.53%,26.48%±11.68%,37.07%±15.11,44.13%±1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2,9.858,10.223,10.295,8.730; P<0.05),凹侧大于凸侧。其不对称度为10.08%±6.80%。相关性分析示:不对称度与腰椎侧凸角,椎体侧方移位和顶椎旋转存在正相关(0<r<1, P<0.05),与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1<r<0, P<0.05)。回归分析显示: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与不对称度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80.762和6.658, P<0.05)。2对照组:左侧和右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1-2, L2-3, L3-4,L4-5, L5-S1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1.649,0.666,-1.256,-1.503; 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存在不对称性退变,凹侧大于凸侧;腰椎侧凸角越大、腰椎前凸角减小、顶椎旋转越重和椎体侧方移位会加重这种不对称度;椎旁肌不对称性退变对判断脊柱侧凸的进展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