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安宁疗护是对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庭的照护服务,通过对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早期识别、正确评估并采取措施预防、缓解痛苦,旨在提升生命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在安宁疗护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徽地区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进一步发展安宁疗护事业,加强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对策。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通过文献复习法,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过往研究成果。(2)通过对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开展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态度、认知的总体情况,基于扎根理论分析访谈资料,并构建理论模型。(3)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样本地区医务人员的安宁疗护态度、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Epi Data3.1进行资料整理,运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综合分析以上资料,提出相关对策。结果:(1)在对10名受访者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通过三级编码,梳理出与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态度、认知有关的73个概念、15个范畴,并提炼出核心范畴“医务人员态度、认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2)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态度、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604个样本FATCOD-B量表均分为108.45±9.04分,低于意大利、瑞士等国家水平。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中所在科室为外科、女性、综合医院是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的保护因素;而实习医护、医辅科室、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态度积极性弱。(3)医务人员总体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学习过安宁疗护知识的比例较高,知识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对于开展安宁疗护,医务人员担忧的主要因素是担心“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导致医院纠纷”。部分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的受益人群,患者准入标准,服务涵盖内容认知不准确。讨论和建议:研究对象安宁疗护态度和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安宁疗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健全区域规划、医保制度、人才培养、建制规范、服务标准、监督管理等相关支持政策;倡导“预先计划”,明确供需双方责权;针对我国医务人员的临终态度积极性较差,安宁疗护的认知度较低的问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死亡教育和专业培训,构建安宁疗护职业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