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传统的超声方法无法准确的测量肝脏脂肪含量(liver fat content,LFC),而新的磁共振波普(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及技术限制无法大规模的应用。我们利用超声直方图法测定肝肾回声比值计算肝脏脂肪含量,来评价上海长风社区中老年人群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FLD)的患病率、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完成肝脏超声检查的上海长风社区45岁以上居民2086例(男/女,893/1193),收集相关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无糖尿病病史的居民行75克葡萄糖试验。所有居民采用GE公司LOGIC P5彩色多普勒留取肝肾区显示清楚的图像,并使用IMAGE软件测量肝肾回声比值(hepatic/renal echo-intensity ratio,US H/R ratio)计算肝脏脂肪含量。结果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3.43±10.2岁,其肝脏脂肪含量呈非正态分布,范围在0-49.94%之间,中位数为6.21%。以肝脏脂肪含量超过9.15%为标准,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4.85%(727/2086),其中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患病率为2.92%(61/2086),脂肪肝并乙肝患病率为1.53%(32/2086),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为30.39%(634/2086)。男女性别中总体脂肪肝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331)。脂肪肝总体患病率在45-50岁间达峰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P=0.004),性别分层后,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在45-50岁年龄达峰后逐渐下降(P<0.001),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P=0.098),在60~7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男性在45-50岁,50-60岁之间脂肪肝的患病率较女性有增高的趋势(P值分别为0.055,0.077),而70岁以后脂肪肝的患病率则低于女性(P=0.01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上海市长风社区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34.85%,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占30.39%;年龄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经元的p-ERKl/2蛋白发生快速磷酸化,最早作用出现在给药后5min,10min,15min,30min,但1h后不再改变,其中5min磷酸化的程度最高(P<0.01);100μmol/L NaHS预处理神经元30min后,可以显著降低Ang Ⅱ(终浓度为100nmol/L)作用于神经元5min时引起的p-ERK1/2蛋白快速磷酸化表达(P<0.05)。为进一步验证H2S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升高与p-ERK1/2蛋白有关,我们选择p-ERK1/2蛋白的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延髓神经元,再给予神经元AngⅡ(终浓度为100nmol/L),结果显示:PD98059可以显著降低Ang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升高(P<0.01),从而进一步证实H2S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升高与p-ERK1/2蛋白有关。同时本工作也检测延髓神经元p-p38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00pmol/L NaHS预处理神经元30min后,可以显著降低Ang Ⅱ(终浓度为100nmol/L)作用于神经元30min时引起的p-p38蛋白快速磷酸化表达(P<0.01),该结果提示了p-p38蛋白也可能参与介导了H2S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升高;但是单独给予AngⅡ (终浓度为100nmol/L)后,延髓神经元的p-JNK蛋白的表达量没有变化(5min,15min,30min,60min)(P>0.05),初步提示了H2S显著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的升高可能与p-JNK蛋白无关。为进一步研究H2S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升高是否与NADPH氧化酶有关,本实验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与p67phox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H2S可以显著降低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与p67phox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P<0.05)。综上所述,本工作提示H2S能够显著抑制Ang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ROS水平的升高,其作用机制包括两方面:(1)与MAPK家族中p-ERKl/2,p-p38蛋白表达有关,可以通过降低其表达量,从而产生抗氧化应激的作用;(2)与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p67phox可能有关,通过降低其mRNA表达量,从而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减少ROS生成。背景和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密切相关。本题在长风社区无糖尿病史的中老年人群中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肝脏脂肪含量引起糖代谢异常的可能范围。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入组的长风居民中,排除饮酒过量、肝炎病史、已知糖尿病病史、数据不完整及其他病因的肝脏疾病者,最后1608例(男/女,596/1012)纳入分析。所有居民都记录了相关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及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超声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结果该人群的肝脏脂肪含量呈非正态分布,范围在0-48.02%之间,中位数为6.12%。其中34.20%人群肝脏脂肪含量≥9.15%。肝脏脂肪含量五分位后发现,校正年龄、性别后,餐后2小时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水平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两者分别在第四、第五分位时(肝脏脂肪含量超过7.96,16.15%)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后,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加(p<0.001),从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7.7±0.3%),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10.0±0.8%),单纯的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11.8±0.5%), IFG+IGT (11.7±0.9%)到新诊断的糖尿病(12.8±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ontransferase, ALT)、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 W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后,肝脏脂肪含量每增加1%,发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3.4%,2.5%(OR值分别为1.034,1.025;95%CI1.019-1.050,1.007-1.044; P<0.001, P=0.007)。肝脏脂肪含量检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99%,11.54%。结论肝脏脂肪含量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诊断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肝脏脂肪含量的最佳切点为9.99%,11.54%。背景和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心血管性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密切相关。本题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入组的长风居民中,排除饮酒过量、肝炎病史、数据不完整及其他病因的肝脏疾病者,最后1809例(男/女,682/1127)纳入分析。所有居民都记录了相关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无糖尿病病史的居民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GE公司LOGIC P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3次,左右两侧的平均和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均值用来分析。超声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结果该人群的肝脏脂肪含量呈非正态分布,范围在0-48.02%之间,中位数为6.13%。其中34.49%其肝脏脂肪含量≥9.15%。肝脏脂肪含量四分位后发现,校正年龄、性别,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逐渐增加,两者均是在肝脏脂肪含量超过14.21%时增加有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 WH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尿蛋白后,肝脏脂肪含量仍然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316,0.31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传统的危险因素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后,肝脏脂肪含量每增加1%,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就增加2.6%(OR值分别为1.026,95%CI1.012-1.036;P<0.001)。结论肝脏脂肪含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脏脂肪含量轻度增加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增加。背景和目的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密切相关。本题在正常糖代谢和正常血压的中老年人群中探讨由超声定量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与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肝脏脂肪含量引起微量蛋白尿的可能范围。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入组的长风居民中,排除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尿路感染、饮酒过量、肝炎病史、数据不完整及其他病因的肝脏疾病者,最后550例(男/女,174/376)纳入分析。所有居民都记录了相关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检测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应用晨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来评估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超声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结果该人群肝脏脂肪含量呈非正态分布,范围在0-48.02%,中位数为5.26%。其中23.09%人群其肝脏脂肪含量≥9.15%。肝脏脂肪含量四分位发现,校正年龄、性别后,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在四分位时(肝脏脂肪含量超过8.75%)显著增加(P=0.012)。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发现,分别校正年龄、性别、吸烟、LDL-c、BMI、SBP、DBP、FBG、PPG、TG、 HDL-c后,IgACR与肝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β0.541, 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传统的危险因素后,肝脏脂肪含量每增加1%,发生微量蛋白尿的风险就增力8.6%(OR1.086,95%CI1.012-1.165; P=0.022)。肝脏脂肪含量检测微量蛋白尿的最佳临界值为6.82%。结论在正常糖代谢和正常血压的中老年人群中肝脏脂肪含量与尿微量白蛋白独立相关,轻度增高的肝脏脂肪含量发生微量蛋白尿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