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教育就具有鲜明的伦理品性,教师的德性与教学的正当性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受19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逐渐被教师专业伦理取代。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对教师品性与授业行为正当性的要求与规范,还担负着引导教师在专业实践中进行伦理判断的使命。帮助教师在面对专业伦理难题和困境时做出符合伦理要求的决定与选择是专业伦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专业伦理对教师实践中伦理议题的强调不仅是现代哲学生活转向在教师职业中的体现,也是应用伦理学关注实践问题的一种直接表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专业实践中会遭遇哪些伦理困境?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如何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伦理困境?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研究目的。回答这些问题,要从对教师专业中伦理问题的实践调查入手。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他们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绝大多数涉及“如何利于学生发展”、“对谁负责”、“如何对待规则”等方面。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造成了教师自身观念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伦理困境。本研究对教师应对伦理困境的方式进行了两种形式的调查,一种是教师面对虚拟伦理困境时可能会采用的应对方式,即教师的偏好方式。一种是教师在面对真实的伦理困境时真正采用的应对方式,即教师的实践方式。结果显示,教师的偏好方式和实践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说明,尽管很多时候教师能明确地意识到哪种方式更符合道德要求,但却缺乏实践的道德环境、能力和勇气。此外,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应对专业伦理困境的方式与伦理困境的内容具有密切关联。除此之外,在影响教师应对伦理困境方式的变量中,教师的性别、教龄、所教科目、学校层次、地区、是否接受师德培训等因素均未对教师行为方式和伦理选择产生较大影响。针对教师在专业实践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教师应对伦理困境的方式偏差,本研究从境域性因素和具体性因素两个层面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教师专业伦理的时代背景来看,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和社会转型导致的价值失序加深了教师的伦理困境。此外,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考试竞争和知识制度等特殊场域也是引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理念、考试竞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知识制度作为一种法定权力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具有深刻的影响。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教师专业服务对象的多重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专业的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以及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缺乏等因素均对教师伦理困境具有直接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从两个方面提出应对伦理困境方式的建议。第一,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专业伦理保障制度:组建教师专业伦理组织、根据专业标准重建专业伦理规范、建立专业伦理保障体系。专业伦理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承认、接受、应对专业伦理困境提供专业上的支持,还可为教师营造出合伦理性的、同行监督的专业环境与氛围。此外,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也是应对伦理困境专业化路径之一。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是教师敏锐地觉察环境中的伦理与价值要素、反思自己行为的伦理意义、做出合乎伦理判断的主体性因素,从增强教师伦理知识和伦理能力入手。第二,本研究从四个维度提出应对伦理困境的具体操作策略:伦理抉择策略、实践对话策略、自我更新策略和复杂思维策略。这四种策略并不是非此即彼、互不兼容四种策略,而是四种备选方式或应对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引发教师伦理困境的因素既有可以改变的主体性因素,也有无法改变的结构性因素。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伦理困境的因素,教师需要以复杂思维的方式或态度理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