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永恒课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绕不开的历史性课题,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贫困问题已有效缓解,但在新形势下,减贫问题亦然突出,尤其是农村贫困,而在农村贫困中,老年贫困又是减贫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基于体制转轨的后续影响、政策落实的效率、亲邻结构的变迁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否定等诸多原因,农村老年群体正在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承受着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双重夹击。因此,对这一贫困高危群体现状和成因的分析,对整个减贫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安徽省繁昌县赭圻村老年群体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农村老年减贫作一点思考。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农村老年贫困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内涵和外延层面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学者和相关组织关于贫困的经典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农村老年贫困的概念、衡量和特征。第三章是对老年贫困的基本理论及西方国家减贫的基本经验介绍。第四章是对农村老年贫困现状的理论描述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收入状况、健康医疗和养老照顾等经济和社会贫困以及婚姻情感、教育文化和精神信仰等精神和文化贫困等。第五章是对农村老年贫困成因的分析。主要从正式制度安排(制度、体制和政策)、非正式制度安排(村庄、亲邻和家庭)和个体人力资本存量等多维主体视角对农村老年贫困的成因加以分析。第六章是对农村老年减贫对策的研究。主要从客观视角——短期式社会救助和长期式文化和社会资本的提高,和主观视角——家庭养老观念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是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以及本文不足之处和研究方向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