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宫产是产科领域的重要手术,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其发生率持续上升,由剖宫产带来的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cesarean scar defect or diverticulum,CSD)是剖宫产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会导致患者子宫异常出血,并引起其他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痛经、慢性腹痛、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甚至不孕。然而,并非所有CSD病例都会发生临床症状。临床上使用经阴道超声、超声子宫造影或宫腔镜对CSD进行影像学检查。目前,CSD发生原因尚不明确,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大部分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一些研究者将其描述为子宫肌层变薄,剖宫产瘢痕部位深度至少1mm的消声区和至少2mm的子宫肌层凹陷。目前CSD治疗方式多是针对其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因CSD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且其发病特点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而被患者和医务人员忽视。目前,对CSD治疗方法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其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本研究拟收集并比较CSD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下列临床资料:(一)一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剖宫产前后月经变化情况、月经失血量、经期下腹痛、非经期慢性下腹痛、性交痛、距离上一次剖宫产间隔年限、上一次剖宫产年龄、上一次剖宫产孕周、剖宫产次;(二)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剖宫产时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阴道试产、子宫缝合方式、缝合层数、剖宫产时发热或感染情况、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等;(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影像学诊断情况,包括憩室长度、憩室宽度、憩室深度、憩室位置等。探讨影响CSD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为子宫切口憩室预防和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通过收集和比较CSD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征、围手术期特征和影像学诊断资料,发现影响CSD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阐明不同影像学检查对CSD诊断的一致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CSD患者,同时选取与CSD患者剖宫产年份及月份相同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但未发生CSD的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公式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量。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特征、剖宫产围手术期情况、子宫憩室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手术前后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多个样本构成比或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发生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共纳入研究对象共189例,对照组378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发现在年龄(χ~2=5.377,P=0.02)、子宫位置(χ~2=119.672,P<0.001)、子宫畸形(P=0.007)、经期下腹痛(χ~2=28.014,P<0.001)、非经期慢性下腹痛(χ~2=9.373,P=0.002)、有再生育需求时不孕(χ~2=23.6529,P<0.001)、上一次剖宫产年龄(χ~2=97.612,P<0.001)、距离上一次剖宫产间隔年限(χ~2=126.075,P<0.001)、剖宫产次(P<0.001)、剖宫产前后经期延长(t=-14.615,P<0.001)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在剖宫产时血小板(t=-6.043,P<0.001)、红细胞比容(t=-3.166,P=0.002)、术中失血量(χ~2=52.620,P<0.001)、手术时长(χ~2=222.494,P<0.001)、阴道试产(χ~2=130.98,P<0.001)、剖宫产缝合层数(χ~2=184.815,P<0.001)、子宫缝合方式(χ~2=288.511,P<0.001)、剖宫产前发热或感染(χ~2=38.574,P<0.001)、恶露持续天数(t=-5.645,P<0.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和MRI检查结果中剖宫产瘢痕憩室宽度、剖宫产瘢痕憩室深度、憩室外缘距浆膜面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瘢痕憩室长度(t=-3.11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手术时长≥85min(OR=1.253,95%CI 1.128-1.391;P<0.001)、剖宫产前发热或感染(OR=29.848,95%CI 7.897-112.811;P<0.001)、子宫中及后位(OR=6.315,95%CI 3.212-12.414;P<0.001)、距离上一次剖宫产间隔年限<5年(OR=3.627,95%CI1.452-9.060;P=0.006)、红细胞比容≥37(OR=2.769,95%CI 1.466-5.234;P=0.002)是CS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上次剖宫产年龄<30岁(OR=0.098,95%CI 0.039-0.247;P<0.001)、术中失血量<150ml(OR=0.263,95%CI 0.138-0.503;P<0.001)、剖宫产缝合层数多(OR=0.017,95%CI 0.006-0.046;P<0.001)是CSD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剖宫产手术时长≥85min、剖宫产前发热或感染、子宫中位及后位、距离上一次剖宫产间隔年限<5年、红细胞比容≥37是CS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产妇上次剖宫产龄<30岁、术中失血量<150ml、剖宫产缝合层数多是CSD发生的保护因素。经阴道超声和MRI对CSD检查结果在测定剖宫产瘢痕憩室宽度、深度和憩室外缘距浆膜面距离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测定憩室长度上存在差异。提示在CSD诊断上可利用经阴道超声联合MRI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