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不懈地探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纵观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他深思熟虑,在晚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辟回答。然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远远不是这28个字所能完全概括的,他曾在不同的场合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原则”等不同方面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他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来勾勒社会主义形象、探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形象是什么、如何塑造社会主义形象的角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科学回答,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支撑一个社会的主要要素有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一个社会的形象也主要由这个社会的物质形象、制度形象和精神形象构建而成。物质要素是指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和以满足社会发展或民众需要为主的物质产品,物质要素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与自然做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而这种特殊方式则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它不仅制约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社会形象在各个具体层面表现出的风貌。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的制度,不论这些制度的作用大小、地位的重要程度,它不仅是人的本质在社会交往中的对象物,也是影响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精神要素是社会民众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它包括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社会文化心理是社会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社会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形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思考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总体结构。社会意识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思维。精神要素是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主要从社会主义的物质形象、制度形象和精神形象三个方面来构建社会主义形象。社会主义物质形象包括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形象和社会财富形象。邓小平指出:“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形象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财富形象就是人民共同富裕。塑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形象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只有通过控制劳动者数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主体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注重基础研究、发展高科技、发挥高校科研作用、教育和科技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与经济相结合是提高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间接生产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吸纳先进的管理方法、采用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贫穷是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难题,平均主义抑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塑造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财富形象必须要通过消灭贫穷、消除平均主义、实行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的政策和防止两极分化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形象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形象。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形象;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依法治国的法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形象;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形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理想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制度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象应该是动态的形象,因此塑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象必须坚持公有制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塑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形象必须坚持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时要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还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塑造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象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塑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象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原则,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塑造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形象必须完备社会主义法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依法治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设计未来社会的主体特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核心。塑造社会主文化制度形象必须具有面向世界的空间视野、面向未来的时间视域和面向现代化的现实视角。社会主义精神形象包括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象、道德纪律形象和和谐发展形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象;道德高尚、纪律严明是社会主义的道德纪律形象;团结稳定与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形象。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教育人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理想信念凝聚人民。塑造社会主义道德形象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社会主义风尚;塑造社会主义纪律形象必须加强纪律制度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党的纪律为重点、用纪律保证理想的实现。塑造和谐发展的形象必须坚持以人民团结为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为核心、社会稳定为标志来塑造团结与稳定的和谐社会形象;坚持以和平与发展为基础、国家间利益关系为核心、世界文明共享为途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来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和谐世界形象。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从物质形象、制度形象和精神形象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社会主义形象,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原则,又体现了本质、特征和原则之外的其它方面的社会主义形象,塑造了源于具体社会主义国家又超越具体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形象。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形象、单一公有制形象和与资本主义不相容的形象,纠正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形象偏移,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是判断“左”与右的试金石,反“左”防右必须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