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ata)是小陇山山门林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建群种,深入研究和分析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对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与研究,同时,为我国温带次生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龄级结构、动态量化指标、静态生命表、种群生存以及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对锐齿栎种群进行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锐齿栎种群年龄结构本文运用了空间推时间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了锐齿栎种群的龄级结构图,统计的锐齿栎种群的总株数2210,其中幼龄树(第1龄级)1368株,占总体的61.9%;中龄树814株,占总数的36.8%;近熟树28株,占总体的仅为1.2%。得出小陇山山门林区锐齿栎种群幼林储备丰富,后备更新资源充足,中龄林比例较大,成熟林极少,说明该区锐齿栎种群主体处于幼树和中龄树阶段,林分基本郁闭,种群发展潜力巨大,属于趋向稳定型种群。(2)锐齿栎种群静态生命表经过匀滑技术和标准化处理后,整个锐齿栎种群存活数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该区锐齿栎种群中的个体生命期望值,得出结果呈现出:增长(第1龄级-第2龄级)-下降(第2龄级-第6龄级)-增长(第6龄级-第7龄级)-下降(第7龄级-第8龄级)-缓慢增长(第8龄级-第9龄级)-持续下降(第9龄级-第13龄级)。总体而言,该区锐齿栎种群的生命期望值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呈现出波浪式状态。(3)锐齿栎种群存活曲线分析通过分析得出该区锐齿栎种群随着龄级的增大,其个体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锐齿栎在1-2龄级呈衰退,在2-8龄级呈稳定,从第9龄级以上开始,锐齿栎明显衰退的动态变化。通过对该区的锐齿栎种群死亡率曲线分析,得出结果死亡率呈波浪式浮动状态。从亏损率曲线与死亡率曲线趋势基本吻合,反映了种群的一般规律。总体来看,死亡率和亏损率均呈现出:“降-升-降-升-降-升-降”的格局。(4)锐齿栎种群数量动态通过量化动态分析,在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干扰时,整个锐齿栎种群大小级结构动态指数VPi=0.628>0,受随机干扰时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0.0483>0,表明种群具有呈现增长型,趋于稳定性,增长的速度降低,非完全随机干扰对植物种群结构动态Vpi’=0.977,接近于1,说明小陇山山门林区锐齿栎种群结构的增长性降低,已经趋于稳定性,且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总之,通过量化分析,小陇山山门林区锐齿栎种群整体上呈增长趋于稳定的状态,(5)锐齿栎种群生存分析通过对锐齿栎种群4个函数的分析,得出随着龄级的增加,生存率曲线呈单调递减的趋势,累计死亡率曲线呈单调递增的趋势,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和上升幅度都是前期高于后期,且两者相互对应,说明锐齿栎种群的幼树死亡率较大,这与静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从锐齿栎种群的死亡密度和危险率曲线反差相当明显,死亡密度曲线基本呈现稳定的趋势,危险率曲线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波浪式浮动状态,通过对危险率曲线、死亡率曲线和亏损率曲线对比分析,三者趋势基本相似,这与前面静态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相一致。(6)锐齿栎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经过3、6、9、12龄级时间后种群各龄级内的个体数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在经过3龄级时间后,第4龄级的个体数量减少了1.6%,第11龄级的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其余的龄级以及未来经过6、9、12各龄级的种群个体数量均呈现增长的幅度。龄级越往后,该龄级内的个体数量增加的幅度越大,反映出小陇山山门林区锐齿栎种群幼林个体储备丰富充足,可以充分说明在未来较长演替时间内,锐齿栎种群仍是该地区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优势种群,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森林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