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类型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ACS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其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几年研究表明,ACS发病大多数与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有直接关系,内膜损伤常诱发血管痉挛,在血管痉挛的基础上可伴有继发性血栓的形成,而斑块破裂则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其血栓形成的速度和类型主要取决于斑块破裂的程度、斑块下脂质暴露于血液循环的多少和体内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状态等。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广泛发展以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大幅度降低了ACS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实际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患者体内粥样斑块及血栓负荷情况,往往容易出现由于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膜连蛋白Ⅴ(AnnexinⅤ)是钙离子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家族成员之一,与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是近几年血栓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AnnexinⅤ表达水平,来探讨ACS患者血浆Annexin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活性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试图评估AnnexinⅤ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及风险程度的预测价值。目的:通过检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入院时AnnexinⅤ表达水平,探讨ACS组患者Annexin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活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56例。按照不同临床类型可分为:ACS组88例,SAP组36例和冠脉造影正常者组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改良版Gensini评分,将ACS组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及重度病变组。各组患者在入院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AnnexinⅤ表达水平及血小板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实验数据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偏态分布用中位数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nnexinⅤ表达率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F=10.534,P值分别为0.024、0.000),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34,P=0.487);(2)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exinⅤ与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独立相关,且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为:AnnexinⅤ(OR=2.669)、PMAR(OR=2.240)、糖尿病(OR=2.098)、高血压病(OR=1.821)、LDL-C(OR=1.502)、吸烟(OR=1.346)、FIB(OR=1.039)、hs-CRP(OR=1.026)、D-D(OR=1.011);(3)当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10时,cut-off值为25.15%为标准,诊断AC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0.0%、65.2%;(4)ACS患者血浆血小板AnnexinⅤ表达率与年龄、性别、MBI、TC、TG、hs-CRP、HDL-C、LDL-C、Cr、FPG、Hb A1c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浆FIB(r=0.468,P=0.047)、血浆D-D(r=0.451,P=0.040)、PMAR(r=0.531,P=0.010)、吸烟史(r=0.510,P=0.009)、高血压(r=0.506,P=0.012)、糖尿病(r=0.493,P=0.026)呈正相关性;(5)AnnexinⅤ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相关趋势(P=0.010);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及重度病变组之间AnnexinⅤ表达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5.25,P=0.007),且AnnexinⅤ表达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依次增高。结论:(1)ACS患者血浆AnnexinⅤ表达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对ACS的发生及临床风险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2)ACS患者血浆AnnexinⅤ表达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MBI、血脂异常、肾功能等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FIB、D-D、PMAR呈正相关性。